对茶馆需求的呼声
“我们北京呀,小酒店为何如此多得林立,茶馆却长此绝迹。作为首都,未免太煞风景了!”
——《北京晚报》1980年7月11日,顾执中《北京需要茶馆》
“作为一个退休老人,我希望至少一些大公园恢复正规的常年茶馆,以便于蛰居斗室之余,还有地方可以换换空气和环境,会会其他老者,拉家常谈笑话,健康地多活几年……希望能为我们广大市民呼吁一下,丰富丰富文化生活。”
——《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0日,“一位老退休工人”《希望多设茶馆》
这一时期,许多“文化人”和退休工人回忆、怀念起昔日茶馆,通过媒体发出了多开茶馆的呼声。但由于当时政策和体制上的束缚,未见显著成效。
一个“批示”和一份“报告”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商业部一份汇报材料上批示:‘群众饮茶点,要放手让个体经营’,‘政策一明确,事情可能办得快’。商业部部长刘毅表示,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采取有力措施,大胆改革,放手让个体户卖茶水。”
——《经济日报》1984年5月9日
随后,在商业部采取的几项措施中明确提出:“在大中城市、集镇的公园和旅游地区,恢复茶楼茶座和酒楼、饭馆、浴池供应茶水的传统。努力开拓茶叶消费利用的新领域,推广茶叶冰棒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提出:“为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饮食服务行业,除专营茶馆以外,因为扩大茶水供应增加的收入,收回成本和交税收外,所得利润,企业领导有权分配给职工。”
同年6月9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报告中说:“茶叶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已得到解决……现行茶叶购销政策和流通体制与当前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已不相适应……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把经营搞活,扩大茶叶销售,促进茶叶生产继续发展……”
这一个“批示”和一份“报告”从政策体制层面为茶馆发展“松了绑”。(阮浩耕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