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直至今天,大多数中国农民都遵从着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方式。这固然与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相关,也是种植习惯使然,其自然后果就是人们所看到的:一个区域内一种农产品大量生产出来,接着,多是今天张家挑一担走街串巷吆喝、明天李家驮一筐在自由市场摆个地摊贩卖。如果早上出门满载着菜筐出,晚上回来见了底,那主家无疑是欢喜的、邻居无疑是羡慕的;如果晚上回来一筐菜只卖掉一半甚至原封未动,就意味着原先的付出就有赔本和血本无归的危险,那主家无疑是痛苦的、邻居无疑是怜悯的。这就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它无法挤进、也没有能力挤进现代资本经济的市场,只能是被市场边缘化的弱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全球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学不到好技术、买不到好种子、卖不出好价钱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单独经营的农户收益低下,更无法抵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但是,物极必反,穷则思变,一部分有机会频繁接触市场经济的率先觉悟的农民、各地一些看到这种生产方式弊端的政府、急需稳定供货渠道的企业,开始有了改变这种生产模式的想法和行动,他们组织更多的农民合起伙儿来赚钱,遂人愿、顺天意,在所难免。
这个伙儿该怎么合?从组织形式来看,有以提供技术、信息、销售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有直接与社员签订购销合同,实行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产品、统一结算的专业合作社,也有股份合作社等具有经济实体的合作经济组织;从合作领域来看,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开发等不同环节,等等。
合起伙儿来赚钱,让农民看到新希望,国家看到新路径。在今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用一组最权威的数据,肯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2004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增加超过300元,增幅超6%,2008年增幅达到8%,去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1万个,登记成员140多万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成员年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看,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看,都说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广大农民只有合起伙儿来赚钱,才会有更多的钱可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