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下午,江苏省宜兴市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范泽锋先生紫砂雕塑作品《海听涛声》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仪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贵宾厅举行。出席本次紫砂捐赠仪式的还有中宣部新闻局以及北京市委宣传部的相关领导,同时还有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宜兴市丁蜀镇党委领导蒋干达等人。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由江苏宜兴范家壶瓷艺术品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共同推荐,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陶艺世家传人范泽锋先生设计创作完成《海听涛声》紫砂雕塑。该作品采用独特的宜兴紫砂陶土制作完成,创作构思包涵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
《海听涛声》紫砂雕塑古朴大气,内涵深刻。以海浪为题,以浪花为造型,飞溅的水珠点缀其间。以海浪造型寓意中华民族正乘风破浪驶向美好的明天,共由56朵浪花组成,象征着56个民族。整个雕塑作品高49cm、长60cm、厚20.09cm。高度49寓指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长度60寓指建国60周年,厚度20.09寓指创作年份为2009年。雕塑选材考究,作品采用世界独特的、被称为东方艺术瑰宝的紫砂陶土。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原矿的纯正紫砂泥,色彩端庄、厚重、古朴、大气,体现了原汁原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范泽锋告诉记者,江苏宜兴盛产紫砂,此次雕塑所用的紫砂全部取自300米深的井底,后经3到5年的沉淀才形成了上好的紫砂泥。他从2008年开始制作《海听涛声》紫砂雕塑,历时14个月才烧制而成。在作品问世后,非常感谢北京紫艺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今把雕塑捐赠给首都博物馆,以此作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的贺礼,既是作品的最好归宿,也是紫砂人美好心灵的最好寄托。
“红尘繁事多,一壶定心神。”据范泽锋介绍,他生在紫砂世家,从明代开始祖辈就为文人墨客雕刻烧制紫砂壶,解放前后紫砂业逐渐凋零,紫砂艺人都回家种地,如今随着市场需求增加,紫砂业又重新焕发出生机。现在全江苏有3万以上的“壶友”,紫砂壶从一件喝茶的工具被当成艺术品用来珍藏。
《海听涛声》紫砂雕塑是一件最富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的紫砂作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构思精巧,创意独特。它以海浪为主题,以浪花为造型,晶莹的水珠点缀其间。作者完全冲破了传统的紫砂雕塑的创作习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截取其瞬间,定格为永恒。以小见大,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手法极具张力。足见作者其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整个作品按照动与静、虚与实、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等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有机的组合,布局合理;结构新颖,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珠联璧合,浑然天成,极具现代意识。有一种飘逸感、灵动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给人于一种力与美的享受。
第二,立意高远,寓意深刻。1个海浪与55颗浪花溅起的浪珠,代表着56个民族是一家。作品象征着在当今世界风云激荡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相抱,紧密团结,闻听涛声,跟着党中央的声音,乘风破浪,奋勇前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世界舞台上令人瞩目;象征着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古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该作品既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开明大气、包容开放的胸怀,又体现了56个民族的祥和一体、紧密团结、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开拓创新的内涵。祖国与党,也因为有了这了这朵朵浪花与水珠的烘托,而显得更加美丽和富有生机,深刻反映了作者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精、气、神”,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作品使人联想,引人启迪,给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