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8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中国60周年茶事系列报道之三
扁担上挑出大茶业

□ 本报记者 薛 城

  建国60年来,中国茶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及市场结构、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地变革,不断实现着从第一至第三产业的升级换代。

  原中国茶业产销集团董事长于观亭认为,“新中国茶业60年,就是从传统产业链的产销模式,向现代产业链的大茶业模式转变,不仅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萌芽,还复兴了茶文化、茶馆,将茶叶提取物纳入进来,走向现代企业模式。”

  “中国茶产业,应该囊括第一二三产业,但是,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农业为主的产业阶段,第二产业正在大规模展开,第三产业才刚刚起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大工业生产,建设适合中国特色的营销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第二三产业比重,是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

  挑着扁担进市场

  建国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我国茶产业实现了全国性集中,很快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于观亭说,“虽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产量也大幅提高,但产业链一直停留在延续了上千年的产销模式上。”

  在1984年国发75号文件颁布之前,中国茶叶没有市场经济,生产、流通、消费都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转。虽然早在1978年就实现了分园到户,但是农民并没有直接面对市场,在供销社收购点、茶厂、茶叶公司共同构成的指标网络中,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形成。

  市场放开后,成千上万茶农挑着自家茶叶走进销区,开始了农商对接新时代。“挑担茶叶进城”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也是那个时代多数茶农共有的经历。于观亭说,“茶农的扁担,挑出了茶农艰苦奋斗的精神,挑出了市场竞争、茶叶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

  在各个销区,茶农转身一变成为茶商,开始了亦农亦商的生涯。随之而来的,是茶农成为企业家,民营茶叶公司数量爆发性增长,他们与公有制茶叶公司展开激烈竞争,茶产业迎来了市场经济结构。

  按照当时的产品管制分级,茶叶属于第三级产品,在农业经济作物中,是较早放开、充分市场化的产品。高麟溢说,“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茶叶市场化态势更好,形成了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产业结构。”

  “茶文化和茶馆的复兴,茶叶提取物产业,为茶产业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于观亭认为,“市场化的大门一经打开,就不可逆转。中国茶农像辛勤的蜜蜂一样,搭建着茶叶市场经济的蜂巢。”

  恢复性增长:产业第一波

  计划经济时代,一片茶叶从茶农到零售店,每一个过程都“历历在册”。他们组成了横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只是,这是政府搭建起的不计成本的链条,没有经济核算,没有盈亏概念。

  1984年75号文件施行之后,茶农进入了生产和流通环节。如今已是南北方茶叶市场晴雨表的广州芳村和北京马连道,就是在那个时代奠基的。那时的马莲道,还只是由低矮、破旧平房组城的副食品街。随着茶商数量的增加,马连道终于有了今天的强大阵容,一度成为北方茶叶市场的集散中心。

  北京福建茶业商会会长、满堂香茶业董事长高晨生说,“那个刚刚放开的时代,生意太好作。一批货卖完了,赶紧回家赶制第二批。”施云清说,“这是需求拉动的增长,对产品的渴求超越了对品质的关注。计划经济留下的产品空缺,市场需求短时间内爆发性地恢复,推动了市场和产业的飞速发展。”

  在需求拉动下,中国茶叶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发展,马连道等销区集散中心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起来。与之伴随的,是民进国退,公有制茶企没能适应突然而至的市场竞争,纷纷改制、倒闭。不少茶企老员工下岗、失业,然后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成为民营茶企的第二波来源。

  差异化消费:产业第二波

  高晨生说,“刚来北京时,北京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花茶。好花胚和好花茶,帮助福建茶商在北京站稳了脚跟。那时,传统饮茶习惯主导消费市场。如今,铁观音、普洱茶等原本的小茶,与花茶争奇斗艳,北京市场从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

  消费结构转型,不只发生在北京。王庆说,“从全国范围来看,花茶依然是当家花旦,但其市场优势已不再令人难望其项背。传统的单一消费结构,正在向多种类、差异化消费结构转型。”

  差异化消费成为市场增长的第二波动力,带动了多种茶类产业链条的繁荣。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2005年以来,普洱茶乍起乍落,在全社会引起一股普洱热。高晨生说,“普洱茶火热,是投资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但是,后期市场有失控的表现。这是小茶种发展的失误,但也为其他小茶种积累了经验教训。”

  第三波在哪?

  现在,部分茶园放荒、弃采,消费市场相对过剩。于观亭说:“按照中国2008年茶园面积计算,茶叶年产量可以远远超越实际产量。”

  “从紧缺经济,到相对过剩,中国茶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抉择。”高晨生认为,“按照人均饮茶量计算,中国还处于较低水平。培育发展空间,提升消费潜力,这是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急迫问题。另一方面,茶产业内部也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以马莲道地区为例,茶叶店总体趋势是平均面积和大型卖场不断增加。”

  “马连道是流通环节的缩影,流通环节需要升级换代。”王庆认为,“现在,产区可以直接联系销售终端,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关注也早已超越了对品类的关注,随之带来了批零市场的重新定位。未来的马莲道,将是品牌茶企的展示台。”

  “市场已经是充分竞争阶段,行业进入门槛大幅提高。单个茶农闯市场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企业必须走品牌化道路,走产业化生产。”高晨生说。

  “中国茶叶企业,正在从早期的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发展。提高效益,是企业提高生存能力的核心。”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施云清认为,“应对的重要措施则是,通过这种现代企业模式,如品牌宣传、科技投入等,实现茶叶企业的飞跃,使产业链条延伸和升级。”

  新趋势:大茶业连横合纵

  茶产业企业从整体到分散,如今,又正在从分散走向整合。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区域龙头企业正在兴起,一股从分散走向整合的潮流正在形成。

  作为一种区域产品,茶叶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市域或跨市域特产,客观上需要强化管理级别。高晨生说,“在更高级别的行政区域内,实现茶叶企业的整合,是目前行业发展的一股潮流。最近,茶叶已经被列入福建省政府的重点关注范围,明确了省级发展战略。”在政府的支持下,湖南君山银针实现了区域企业整合。高晨生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是从春秋混战走向战国诸侯鼎立的开始。”

  企业的横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同类企业的联合。王庆说,“茶叶企业与投资资本的合作,正在悄然展开。龙润茶业在香港股市成功借壳,武夷星也极有可能借壳上市。中茶、下关、龙生等企业,曾先后叩关A股市场,而五云、八马、铁观音集团等,也在与上市资本接洽。”

  企业还可以在产品线的纵向延伸中发现产业链新的增长点。品饮之外,茶叶还有很多附加价值。

  茶饮料、茶瓜子、茶饼干等茶食品,茶文化、茶馆等复兴产业,以及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提取物,都为茶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每年,上千万吨茶枝随着修葺的剪刀脱落下来,它们或者烂在地里,或者成为灶头燃料。高晨生说,“利用废弃茶枝培育出的茶灵芝,集合了茶叶和灵芝的双重优点,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这种连横合纵,就是大茶业的概念。”高晨生说,“只要坚持不断创新,在连横合纵中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茶叶企业一定能发展的更好。”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