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电公司科研项目调研小组在石壕煤矿井下南1634工作面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凡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参与技术革新的项目,必须保证有名有姓进行专利注册,做到登记备案可查。消息发布后,许多员工认为企业这样做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但若只是企业单方面努力,无国家立法支持,员工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很难。
员工技术“革新” 企业受益良多
当天,该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项目调研小组,在石壕煤矿南三区一技术革新项目的评估中发现,员工改进的钻机多项保护技术很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采煤、掘进、抽放、运输、通风、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该公司把员工的技术革新项目作为科研项目加以重视。从公司到矿,从科队到班组共建技术革新小组的400多个,参与活动人员接近4000多人,员工通过在工作中对设备使用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革新,使得很多不适应南方煤矿开采的机电设备得以“改头换面”,保证了企业花巨额资金买回的“宝贝”有了用武之地。
为了鼓励员工参与技术革新,该公司利用“QC成果发布会”平台,设立专项资金,分上下年度开展技术革新项目评选活动。其中,员工选送的许多项目还获得了中央、省市的成果奖,培养了一大批一线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员工在技术革新项目中直接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制造商无偿使用 员工有苦难言
近年来,松藻煤电公司组织班组员工参与技术攻关,对采煤机、掘进机、顶板支护等很多技术革新都获得了成功,可这些成果却最终却成为了制造商免费使用的技术被推广。这让参与革新的员工有苦难言。
2008年,该矿掘进625队的100多名员工,相关的机电部门的200多名员工参与了综掘机窄机身的技术革新,项目成功后,被制造商无偿使用到研发技术中,广泛应用到南方煤矿生产,成为这项技术最大的赢家。
据悉,在全国34个大的行业中,千千万万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制造设备存在的缺陷进行技术革新的项目被制造商、科研单位无偿使用的现象不计其数。
“员工在工作中的革新项目本身就是创新工作的成果,如果得不到国家以及相关法律的认可,伤害的是广大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员工周玉强说。
负责科研调研工作的李文树总经理认为,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参与使用设备的技术革新,知识产权应归属于员工,企业重视注册保护,激励更多员工参与创新工作的动力,是解决安全生产保障的必要手段。
员工程永利说:“员工在使用设备上对零部件进行技术革新,成果被制造商拿去无偿使用,实质是对参与改进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但他同时表示,目前企业给员工革新项目加“保护”,也让他对技术革新更了有信心。 (蒲德贵 张明英图/文)
编 后
专利,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技术—革新—保护”,在所有“革新”二字文章中很难找到被法律保护的条文,被保护的都是一些发明技术的内容。可想而知,员工技术革新项目的知识产权要得到法律保护,目前还是一条很艰难的路。
技术革新项目该如何保护,目前员工是一头雾水。但许多员工已经认识到,技术革新项目只靠企业单方面的保护根本不行,要让技术革新项目得到切实的保护,必须靠国家相关部门的立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设备使用企业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资源共享,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知识产权才不会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