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将于10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中增加了溴酸盐的限量指标,即每L(升)饮用天然矿泉水中的溴酸盐含量不得超过0.01mg(毫克),溴酸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瓶装水中溴酸盐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工作。在已经进行检测的104种瓶装水中有13种产品溴酸盐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量要求。据专家介绍,几乎每瓶矿泉水中都会存在溴化物,当溴化物离子和臭氧在一起时,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致癌物质溴酸盐。
其实,溴酸盐事件在国外早有案例。早在2004年3月,可口可乐公司就已在英国遭遇溴酸盐危机,其在英国销售的Dasani瓶装水,在一次抽查检验中被发现溴酸盐含量远超过英国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在欧洲地区全面回收该产品,总计数量有50万瓶之多,一度引起消费者恐慌。
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的技师岳银玲等人,曾利用离子色谱法对北京超市中瓶装矿泉水溴酸盐含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种瓶装矿泉水的溴酸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饮水最高允许浓度,而样本中溴酸盐浓度的最高值,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5倍,具有潜在致癌性。
矿泉水国家标准中一直对菌落总数有严格的限定,即每毫升不得超过50个。然而由于矿泉水特殊的水源和工艺要求,对其菌落总数的控制难度比纯净水等饮用水大得多。达能乐百氏饮用水的生产总监曾指出,天然优质的矿泉水水源不经过任何加工,直接灌装是饮用水业的最高境界,但目前在国内尚未发现各方面均达到国家标准的可直接灌装水源。如果直接灌装无法达到标准,就意味着饮用水生产必须要经过消毒这一环节。目前,饮用水化学消毒法主要包括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三种,其中臭氧消毒因副产物的危害明显低于液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且成本较低,处理后的水没有余味和异味,颜色也更清澈,正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桶装水和瓶装水工业中。
专家指出,想要降低饮用水中的溴酸盐含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于用新的消毒方法替代臭氧。而一旦引进新的消毒技术,企业必须随之改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其中仅解决溴酸盐一项,投入最少也要几十万元,多则达到几百万元,同时,整个技术、检测仪器、人员培训甚至标签等都要调整,一些规模稍小的企业很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而面临倒闭。而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瓶装饮用水产业利润率仅3.85%,已经处于“微利时代”,此时如果贸然改良消毒技术,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成本负担,使利润变得更加微薄,进而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在国家对溴酸盐浓度没有严格标准时,即便是遭遇可口可乐公司召回事件和媒体披露溴酸盐致癌事件两大威胁,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因害怕技术改造成本压垮企业,选择牢牢抓住臭氧消毒法这根稻草不肯松手。(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