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从供销合作社走出去8年的马金生于危难中受命,回来了。
仅仅2年过后,那个内部问题交织、外部服务弱化的辉县市供销合作社如凤凰涅槃,打了“翻身仗”。时至2008年,在全省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排名中,位列第二。
这个46岁的汉子,不喜欢“拼杀”这样硬的字眼。他以为,以“默默无闻化风雨”的韧劲,足以实现“静水有声著华章”的作为。
聆听这个“老供销”讲述,惊讶于他清晰的记忆,更惊讶于他叙事的本领。他将供销事业的历史沉浮、个人轨迹的一波三折,熨烫平整后,再娓娓道来。也许正是这一份不常见的平静和真诚,让他供销人生中的瞬间,更显价值,更值敬佩。
1984年开始,河南省辉县占城供销合作社3年中5换领导,成了县社领导的一块“心病”。
1987年,县社决定转换思路,从“文凭当中找水平”。于是,年仅24岁的辉县供销合作社年轻人马金生进入了视野。
1982年,这个年轻人从农校毕业后,旋即到辉县供销合作社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作,不到3年就做了负责人。业绩出色,最终让领导拍了板:“放心去吧,你脑子管用。”
初来乍到与占城履新
来了之后怎么干?“基层社主任不是领导。要带头实干。”马金生给出这样的答案。
为了摸底,他和职工谈心,意见和建议记了整整2个笔记本。
为了解困,他带着问题拜访邻近的基层社主任,虚心请教。
为了节流,马金生带头扛化肥。2000吨的化肥,全社职工全部自装自卸。
为了开源,他骑着一辆小“嘉陵”摩托,围着濮阳、延津、封丘等地自己跑业务。
“我现在还是这么一个性格。就是对自己要求太高,逼着自己干。但是在占城,如果没有这么一股劲儿,也别想搞好。”马金生说。
几板斧下来,这个年轻人的韧劲儿和真诚起了作用,人心聚拢,生气恢复,滚滚货源开始向原来因信誉不好不再有往来的占城供销合作社成车成车发来。
第一年,占城供销合作社就恢复了正常运转;第二年,赶上了周边供销合作社的水平;第三年,变成了全县先进的基层社之一。
小时候那个神秘的供销合作社大门,被他用自己的努力推开了。
眺望供销与重归市社
1994年,马金生31岁。带着供销情结,马金生被调入三郊口乡任党委副书记,又“扎”到基层释放实干能量。这一干就是8年。
跳出供销合作社的马金生,也多了一份“站在外面看里面”的独特心得。辉县市供销合作社,却在8年中,跌入最黯淡的阶段。原来的“红旗单位”变成了一个“老大难单位”。
当时全供销合作社总债务高达1.69亿元,其中欠农民群众的股金集资2905万元,全系统2920名在册职工,1930名下岗失业,全系统34个企业,有20个亏损瘫痪,职工围堵市社机关、辉县市政府的上访不断。
在这样的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全体干部职工联名上书市委、市政府,让懂业务、会管理、公道正派的马金生重回供销合作社。2002年的春天,马金生回来了。
“调回来时,组织上曾经问过我,是否想保留财政工资关系。我说,来了供销合作社,连自己的工资都发不了,还干个什么?连工资都不敢转过来,也叫同舟共济?”
用腿发言与用心说话
没底的轿子坐不得,马金生搞调研,找问题,首先摸清供销合作社的“老底儿”。
“只发现问题,一团糟的样子,还是没法干出事业。找问题是为了接着找那把打开问题的‘钥匙’。”马金生说。
第一步,马金生从最难问题入手,化解股金集资风险。7年来他尝试各种途径,累计偿还股金集资2600万元,占总额的90%。
随后,他着手人员安置难题。马金生说:“职工是供销合作社的功臣,不能把老职工理解为包袱。人员再难安置,也不能烦。”
于是,7年来,马金生通过发展连锁超市增加了新的就业门路,使得1400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建立全市第一家供销合作社职工个人养老金账户,理顺了1900名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手续;为650名“4555”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金补助,如此等等。
“这场攻坚战太苦了。当时可以说就是拼身体。我咬咬牙,心里想,要是容易干,还轮得到请你回来主持工作吗?”马金生说。
扭住主业与借梯上楼
在供销合作社卸掉负担,摆脱困境之后,发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马金生认为,市场经济下抓好了网络,供销合作社就又有了崭新的、更具活力的“手”。
为此,2003年4月,马金生提出“发展连锁超市,增强服务实力”的发展思路。
2005年5月,抓住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并借助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建设东风,马金生使出了“借梯上楼”的高招。
“万村千乡刚有风声,我就赶到省商务厅申报项目。工作人员惊讶我是怎么知道的,新乡市他们都还没下文通知呢。我笑了笑,告诉他我在《人民日报》右上角看到了这样一小块消息。”马金生回忆。
目前,辉县市供销合作社已累计投资8600余万元,建立市、乡、村连锁超市568家,基本上覆盖了全市主要的行政村,形成了上连城、下连乡的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这仅仅是个起步,要干的事情还很多。”马金生感慨说。
在第二次创业的征途上,喜好用腿发言的马金生不愿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