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清丰县地处豫东北,古时称顿丘,东汉末年曹操曾任顿丘令。隋朝此地曾出大孝子张清丰,故唐大历七年更名为清丰县,至今仍被称为“孝道之乡”。在清丰这片热土上,近年来清丰县供销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实施“新网工程”,谱写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赞歌。
从棉花到甘薯的故事
见到清丰县高照乡鲁家村村民李进富时,他正在棉花地里忙碌。今年雨水光照不错,地里棉花长势很好,李进富指着棉铃说:“看今年的棉铃有多大,肯定产量低不了!
“以前我们这儿棉花产量低,卖的价格也低。后来咱们清丰县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了良种棉繁育合作社,原来一亩棉花顶多挣1千元,现在一亩棉花能挣2千到3千元。”
县社办公室主任吴志超介绍,当地棉农种植棉花历史悠久,但由于棉花品种及销售渠道等原因,棉花增收效果不明显。县社分析市场形势后,成立良种棉繁育合作社,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良种棉品种,使清丰县成为河北农业科学院的良种繁育基地。棉籽收获后,棉花送到县社的棉花厂进一步加工销售,两方面的收入让棉农增收不少。
县社职工裴利勇最近也忙得不可开交,由他担任理事长的清丰县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最近正在修建生产脱毒甘薯产品的车间。该合作社由县社领办,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支持,主要发展脱毒甘薯系列产品,同时还进行甘薯等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
“今年合作社的脱毒甘薯苗市场特别好,供不应求啊。我们合作社同时还进行甘薯深加工,现在淀粉市场需求旺盛,单合作社加工车间建成后,就能解决近百人的就业问题。”裴利勇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大家庭”供销社的核心文化
“县社高天雷主任最早和村里协商搞综合服务中心,村里觉得是个好事,就同意了。开始想着顶多盖个房子,真没想到县社最后搞得这么大!”县社的大手笔把老史给震住了。
伍仙镇村村长史经卫在县社建伍仙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前,本以为县社只是要在村西头搞一个日用品门面店。史经卫想象中综合服务中心几间房子的概念,在2006年11月3日终于展现在全村村民面前。该中心集购物消费、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信心服务等为一体。中心南端是二层的综合办公服务楼,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中心北部是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农村文化广场,戏台、篮球场一应俱全。
综合服务中心门前“清丰县人民法院伍仙镇社区巡回合议庭”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史经卫介绍,该中心建成后,县法院设置巡回合议庭,以方便社区纠纷调解。“以前村里群众有纠纷了,大家得到镇上去。现在方便了,法院工作人员在固定时间会来村里巡回合议庭办公,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以前我们村委会办公条件简陋,中心成立后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办公环境。村里以前没有超市,中心超市开始经营后使村里群众买东西方便多了。中心服务伍仙镇全村群众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近两万多人。现在我们当地群众和供销合作社就是一家人!”史经卫说。
“搞供销合作事业一定要有信心”
“搞供销合作社事业一定要有信心,不能等政策、等资金,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希望!”清丰县社主任高光雷说。
马村农资大市场原来是马村基层社的商业门店和仓库,经过改造,原本破旧的场地设施变成了一个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米、年销售各类化肥1万多吨的现代农资超市。马村东街村民蒋红广说:“我们过去想买农资就得往乡里县里跑,现在家门口开起了农资超市,商品全、价格低、货真价实,不出村就能买到放心的化肥农药,打个电话还可以送到田间地头。”
近年来,清丰县社多方筹措资金,对原有经营服务网点全面改造。目前,全县已建成商品物流配送中心10个,经营网点900多个,近80%的网点纳入了连锁配送体系。2009年10月,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现场会将在清丰召开,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将推广学习清丰县社在新网工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及基层社改造和社属企业改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本版除署名外,图片均由 本报资料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