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9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战略落地 文化生根
——河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跨越式发展纪实
□ 本报特约记者 徐气爽

  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每年春季的“拜祖大典”吸引着成千上万海内外华人寻根拜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今年的“拜祖大典”过后,河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的大门前,又一道靓丽的风景乍现:一辆又一辆大巴车、一拨又一拨省内外前来参观考察的人群应接不暇,热闹非凡。

  一家刚刚从农村信用社改革转型的农村合作银行,有什么魅力受到同行们的青睐?

  通许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王流舟在考察后感慨地说:“新郑农合行在短短5年间,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农信社两级法人体制到―级法人体制、再到合作银行的“三级跳”;资产规模、业务规模、利润总额全部实现翻两番;发展质量实现了从经历挤兑风波到符合农村合作银行开业条件、再到接近银监会良好银行标准的“三次突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落地、文化生根是我们合作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法宝。”面对同行的惊叹与好奇,新郑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马文明这样回答。

  战略落地

  战略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方向的集合体。新郑农村合作银行通过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短短几年间将一个长期陷入重围的农村信用社带入了一个现代化银行的坦途。

  2004年7月,马文明临危受命走上了新郑市农村信用联社主任的岗位,当时这家农信社还没有走出曾经挤兑风波的阴影。面对农信社社会形象低、员工情绪低、经营质量低的局面,马文明带领联社领导班子制定了“新郑农村信用社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三步走战略”:即保生存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集优势创辉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即,他们积极实施“巩固农村阵地,占领城郊区域、抢占市区制高点,三年再造一个新郑联社”的战略,力求实现保生存打基础的目标。为了使战略落地,他们力推组织资金、服务三农、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形象宣传“八轮齐转”,赢得三年发展战略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的良好开局。2005年末,该市农信社不良资产占比下降25.63个百分点;账面盈余1408万元,较2003年末亏损30万元增盈1438万元。新郑农信社从此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初步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2006年,马文明和他的管理团队已经领悟到,市场竞争规则从“大鱼吃小鱼”,不进则退转变为“快鱼吃慢鱼”,慢进则退。因此,他们集中精力实施“求发展上水平”的第二步战略:2006-2008年资产规模、业务总量、盈利水平再实现翻番,居辖区金融机构首位;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管理框架和监督制约机制,基本达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标准。马文明在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动员会上说:只有以快于别人的速度、先于别人的改革、优于别人的机制、强于别人的活力、好于别人的质量才能实现赶超的目标。他们首先以改革促发展,实现了管理体制和经营状况的根本性转变,在河南省农信社系统创下“三个第一”:即第一批完成统一法人改革目标;第一批成功兑付央行专项票据;第一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其次以转换机制促发展,实现“六个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从按劳分配向按绩效分配转变;从单项风险管控向全方位风险管控转变;从部门监督向流程监督转变;从传统的存贷款服务向存贷款、咨询评估、投资理财、科技信息等多层次全方位服务转变。截至2008年末,新郑农村合作银行资产总额达36.4亿元,各项存款达31.8亿元,各项贷款达23.6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占辖区银行业机构的40%和50%,居全市银行业机构首位;不良贷款率、拨备充足率和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居河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首。

  今年初,新郑农村合作银行按照第三步“集优势创辉煌”的战略要求,提出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强力驱动网点整合、科技提升、公存开发“三驾马车”,把组织资金工作推向更高水平;力推资产规模三年分别达到50、70、100亿元,再上“三个台阶”,实现资产总量扩张;圆满实现2009年达到良好银行标准、2010年进入全国中小银行50强、2011年基本具备上市银行的准入条件“三个目标”;力求服务能力、管理能力、队伍素质“三个提升”。真正把新郑农合行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银行。第三步发展战略实施八个月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8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46亿元,较上年末净增9.6亿元;各项存款达40.9亿元,较上年末净增9.1亿元;各项贷款达到31.7亿元,较上年末净增8.1亿元;实现账面利润5051万元;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基本达到了银监会制定的良好银行标准,实现了新的跨越。

  文化生根

  “三分靠战略,七分靠文化。文化是我们成长的根”。这是马文明在回顾新郑农村合作银行成长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新郑农村合作银行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把企业文化力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用企业文化保证基业长青。

  在对当地“黄帝文化”影响进行研究和对农信社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新郑农合行提炼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明确了“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创一方诚信、促一方和谐”的企业宗旨;概括了企业“扎根精神”;确立了“强学力行、开创未来”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追求效益、审慎经营、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海纳百川、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知礼达仪、言谦行恭”的形象理念,“勤廉立身、正气兴业”的廉洁理念,“安全为我,我要安全”的安全理念,“一言一行树合行形象、全心全意为合行发展”的主人翁理念;体现了“言行一致、雷厉风行”的企业作风和“勤奋、坚韧、谦虚、自信”的企业性格;认同了“打造一流现代化地方银行,为客户创造美好的事业和生活”的企业愿景;规范了“把职业当事业、把权力当责任、把发展当使命、把质量当生命、用成果见证付出、用生命演绎辉煌”的行训;明晰了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倾情于‘三农’创业致富、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致力于地方经济腾飞、贡献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市场价值定位;统一了“相知相伴、同根同行”企业文化宣言。 

  为了让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到“强理念、心体验、行动见”。新郑合作银行实施了“塑魂”、“塑身”、“塑型”的“三塑”工程。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该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具体性、实用性、独特性,真正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在市场营销上,该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根据“公司+基地+农户+担保公司”的经营模式,该行开发出了“龙腾E代”三大系列、九个贷款品牌;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了合作银行与农户“心连心”、与商户“手拉手”、与中小企业“肩并肩”创业致富贷款品牌,累计营销此类贷款12.26亿元,使5120余户农民年收入增加2.1亿元;促进企业安置再就业1.51万人次,支持雏鹰、奥星等企业成为国家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下了品牌贷款无不良的记录,形成了合作银行与客户“相知相伴、真诚合作、携手共赢”的营销文化。

  在服务上,他们秉持着“如果客户是上帝,就要创造天堂般的服务来留住他们;力求让抱怨的客户变成忠诚客户,努力让客户成为合作银行形象传播员”的理念,通过金融服务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的创新,做到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工具系列化、金融服务“一条龙”,形成“客户有求必应,服务有始有终,情感有机相融,社会有口皆碑”的服务文化。2005年以来,他们先后5次获得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省级先进单位称号,16次因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获得当地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在管理上,该行以“员工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人人懂经营、个个讲核算”的管理文化,促使全行经营管理工作呈现出“负债结构合理化、资产风险分散化、创收渠道多元化、收支管理预算化、资金效益最佳化、奖优罚劣刚性化”的局面。

  在风险管控上,该行对信贷管理实行“三率”和“四级预警”考核,形成了“居安思危,见微知著,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时补救”的风险文化,保持了全行风险资产在全省合作金融机构的最低水平,实现了连续5年无经济案件、无刑事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的目标,创造了以文化之“根”支撑和驱动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独特模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