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9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家店”不仅要下乡 更要进城

□ 郭未名

  8月18日,山东阳信县农民在北京新开设了一家水饺面粉特色店。至此,阳信农民在京开设各类“特产店”达百余家。通过这些“特产店”每年销售阳信鸭梨100吨,每天销售面粉3000吨、牛羊肉10多吨,既解决了阳信特产的销路问题,又为北京市民和客商提供了方便实惠的购物场所。

  无独有偶,一家名为“三门农韵特产直销中心”的店铺也在浙江三门县城正式开业。县城居民陈美芬在里面惊喜地发现,黄秋葵、东方花茶、日本小南瓜等本地市场上少见的特产都一一摆在货架上。她一口气买了十几样。 看着一拨又一拨的顾客,该中心负责人、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道会乐开了花:“没想生意这么好,不仅各种散装蔬菜被抢一空,还接到好几家星级酒店的长期供货订单。”出口受阻的农产品在国内找到了市场。

  以上都是近来媒体对农民进城创办“特产店”的报道。

  几年来,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在广大农村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农家店”进驻乡村,以连锁配送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家店”不仅圆了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合格商品的“超市梦”,而且极大地保障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使用安全。

  然而,现在的“农家店”只是部分解决了农村的“买难”问题,而对农民增收致富影响更大的“卖难”问题,却没有涉及。

  当然,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出去,但是,这种模式更适合于销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大宗农产品,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产量不多的特色农产品,又该如何帮助农民卖出去呢?

  进城开店,把“农家店”搬进城里——这是农民自己的创造。近来我们一直关注“农产品进超市”,让地头和餐桌直接联系起来。的确,“农产品进超市”是一条非常好的直接联系农民与城市消费者的渠道。然而,就目前来看,“农产品进超市”的门槛对农民来说着实不低,即便是对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难度较大,很多时候农民只能望“市”兴叹。

  “农家店”进城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投资不大,没有进场费、检验费等各种负担不起的成本费用,让农产品进城变得容易得多,也使得农民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直接获利,促进了增收。

  “农家店”进城从近期看,它只是拉动内需的一条途径,然而,从长远看,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农产品进城模式,尽管这一模式还处于自发阶段,还有待完善。目前进城的绝大部分“农家店”都是单个农民自己开办经营,还处于极度分散状态,象“三门农韵特产直销中心”这样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规划、有组织地经营并不多。这种单体“农家店”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还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因此,未来的进城“农家店”需要走组织化、规模化之路,就如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道会所说,“待条件成熟,要在其他县市区建立直销点,进行连锁经营。”网点多了,承受市场风险的抗冲击能力也就强了。

  挑战和机遇从来都是并存,“农家店”进城在给农产品经营带来挑战的同时,却给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济组织提供了机遇。谁越早领悟、越早行动,谁就越早占得先机,越早赢得利益。作为连接城乡的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供销合作社准备好了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