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9号文件”到“31号文件”,两次重大转折,改革精神一脉相承。
国发〔1998〕39号文件,打破了化肥生产和流通分割的局面,化肥生产企业成为化肥流通领域的主体,初步理顺了与流通企业的关系,在行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化肥流通空前繁荣。刚刚出台的国发〔2009〕31号文件中,“放开化肥经营限制”成为重中之重。文件指出:“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这一文件将把化肥行业带入“全流通”时代。
远去的“关键词”
在“39号文件”中很多曾经的“关键词”正在悄然远去。其中“三驾马车”成为行业多年提及的闪亮词汇,文件中提出“化肥生产企业可以将自产化肥销售给各级农资公司和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及以化肥为原料的企业,也可以设点直接销售给农民。”这一表述被业内总结为“三驾马车”(生产企业、供销社、农业“三站”)。然而,在随后的市场竞争,一些民间资本也悄然进入农资流通领域,他们不属于“三驾马车”而依附于其上,因而又诞生出一个新的词语“挂靠”,如今这两个词语将同时消失。
“中准价”、“最高限价”等“政府指导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已经被完全打破,今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正式宣布取消实施多年的化肥价格管制,化肥生产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救灾化肥储备制度”是“39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语,然而现在“商业淡储”已经完全代替了这一说法,在一定意义上,化肥储备已经成为农业大国安身立命的常态行为。
“全流通”的真正含义
在“31号文件”中,“放开化肥经营限制”位置之重无可置疑,以至于成为这份改革文件在化肥行业关注的焦点。化肥行业称之为“全流通”。
“全流通”本是一个股市术语,而到了化肥行业却表达了很多人获得解放与权利的心情。中国将有更多的资本进入化肥流通,也将有更多的中国人乃至外国人以农资人的身份进入化肥流通。
然而,“全流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并非是所有想做农资人都来经营化肥流通,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更繁荣、更规范、更稳健的化肥流通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让化肥流通创造社会价值,更要让一个健康的化肥流通市场服务于中国“三农”。
“31号文件”中,许多关键表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希望:设立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规范、鼓励农资连锁、破除保护主义等等。新政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态度坚决,方向明朗。虽然没有完美的政策,但这个时节出新政给化肥行业带来无限暖意。
从“39号文件”到“31号文件”,沧桑11年,化肥行业迈出了坚决而又重要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