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9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龙头企业是“新网工程”建设的关键

□ 崔广耀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是2006年国务院明确赋予供销社系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新网工程”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新网工程”的框架很明确,关键是如何具体操作?就湖北省而言,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县级以下的供销社系统没有充裕的资金去扶持基层网点的建设,现在采取的重要方法是农民经营者自建,供销社联合有关部门给予协调支持。但是,农民经营者都是理性的,农家店建设起来后收益如何?农民经营者并不乐观。因为纳入“新网工程”的农家店和村镇上的其他普通商店相比,表面上看并没有优势,甚至还有劣势。比如说商品的价格,农家店要保证商品的进货渠道,对商品实行明码标价,公开称诺不卖假冒伪劣商品。而其他普通商店随意性较大,可以进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质量没有保证的货,价格自然便宜了不少。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价格是农民朋友购物的首要选择,价格便宜的商品是有压倒性的竞争力的。农民朋友没有品牌意识,比如说衣服和鞋子,小作坊生产出来的虽说不好看,质量也不是很好,但是也可以穿的,价格确实比大厂家生产的东西便宜了很多。还有化肥等农资商品,品牌和非品牌的效果似乎也不是那么明显,农作物的产量多少存在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天气、人员管理等,所以施用化肥的效果就远没有价格差别看得清楚了。我们的农家店是决不能从非正规渠道进货的,因为你有统一的品牌,如果有一家店出了问题,就要影响全市整个农家店声誉,也影响了“新网工程”这个品牌。。

  那么,如何才能使“新网工程”的农家店有竞争力,能生存下去呢?首先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这个扶持希望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发展前期,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如商务局与供销社对验收符合要求的农家店给予了8000元左右的补贴。希望地方政府能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当然,这些并不是生存下去的关键,我认为由供销社系统组建龙头企业,将下面的基层农家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有竞争力。一是组建大型的龙头企业,实行薄利多销,让利于农家店,凡是“万村千乡”农家店从配送中心进货,一律让利3-5个百分点,使农家店有钱可赚。二是无偿为农家店提供优质商品信息。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系统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收集各种商品信息,及时提供给各个农家店,准确指导各农家店组织货源,引导消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对农家店进货质量实行“三包”,农家店所需要的商品,直接送货上门,对于发现有问题的商品,实行包退、包换、包调。帮助农家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遇有特大洪灾等灾情,争取一定专项救灾款,使他们恢复经营,走出困境。

  龙头企业要对农家店的管理实行加盟管理。一要与农家店签订加盟合同,各农家店均为龙头企业的连锁店,对各加盟的农家店建立专门的商品台账,实行简易财务结算。二要做好培训管理。对各农家店店主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现代营销理念、现代管理技能等。三要建立各农家店档案,把农家店基本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录入电脑之中,随时掌握各农家店经营管理动态,定期或不定期对农家店进行检查,对店容店貌、环境卫生、商品陈列等较差的农家店,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督促整改达到要求。四要对农家店经营实行转变。农家店可以把农民朋友的新鲜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收购过来,通过配送体系运到龙头企业来销售,实现农超对接。农家店甚至可以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以物换物,让手中缺钱的农民朋友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

  如何组建和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新网工程”发展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实现供销社系统为新农村服务重要的一环。湖北荆门市供销社以东方百货集团组建了核心商业岛,并以此为龙头向基层辐射,受到了全国供销总社和省供销社的好评。在今年6月份,荆门市供销社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全国唯一发展改革联系点。其他一些地市供销社由于历史包袱比较重,没有资金去发展龙头企业,所以采取了入股联营的方式组建龙头企业,但是由于占的股份较少,没有企业的控制权,在发展“新网工程”中就显得有些被动。地、市供销社是地、市政府的直属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以主导产业为依据,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突出、具有较强经营能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在资金方面可以寻求银行贷款,抓住对涉农连锁龙头企业实行贴息化改造的中长期贷款由财政进行贴息补助,支持涉农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有利政策,尽快组建龙头企业。对于龙头企业的管理是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建议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最好是有沃尔玛等大型物流超市的管理经验。龙头企业只有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站住了脚跟,才能更好地带动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