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9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猪期货能否刹住“肉价过山车”?

□ 渭 明

  近日,新华社发表文章《农产品:告别“提篮小卖”跨进期货时代》,文中说我国大宗农产品已告别了几千年单纯一买一卖的“提篮小卖”经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门类齐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体系,为我国农民种植结构调整竖起风向标,农民可以利用期货价格,判断行情走势,并与收购商讨价还价,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价格大起大落和“谷贱伤农”的历史难题。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说,我国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的基本健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稳定市场、规避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农产品期货在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禁让人想到生猪的生产和销售。几年来,生猪生产大起大落,“肉价过山车”来了一拨又一拨。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全国36个城市监测的猪肉平均价格已经连续13周呈现上涨,目前已经回复到今年3月(即瘦肉精和猪流感风波之前)的高位。

  因此,很早就有人提出应该推出生猪期货来抑制大涨大落的行情。众所周知,生猪市场的大起大落,使得养猪企业因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缩水而承受巨大压力,饲料市场因依托养殖业也同样遭受市场的大起大落而导致运作风险加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生猪期货合约逐渐发挥期货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也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肉猪价格的波动和存储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然而,生猪期货并不是万能的。在生产分散、现货市场不统一的情况下,生猪期货并不能充分发挥发现价格的功能。这是因为生猪期货从本质上看还只是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而我国生猪产业最大的特点和弱点是分散养殖、规模偏小,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在市场中不能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和谈判权。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农民即便是能够及时预见和掌握市场信息,也没有力量和底气去跟收购商讨价还价。

  所以说,生猪期货作为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建立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猪生产经营方式之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