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东北最边缘的城口县,位于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川、陕、渝三省(市)交界处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种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境内有天然林、各类植物3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7种,具有“巴山深处聚宝盆”之称。
近年来,该县通过“城口野生蜂蜜”这一最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蜂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加了蜂农的收入,从而使城口中蜂产品,在实现组织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同时,也成为带动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要介绍城口野生蜂蜜,还得先说说这个特色产业发展的创始人——现任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书友。
今年55岁的彭书友,2007年从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退居二线。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2007年,他通过3个月的调查,在走遍全县山川峡谷,深入乡镇、村、社,对全县饲养中蜂的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摸底以后,了解到全县有各类草山草坡200余万亩,林地面积210余万亩。境内林特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是重庆市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基地县,也是重庆市得天独厚的养蜂蜜源地。
同时,他发现全县有许多丰富的养蜂蜜源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退耕还林之后蜜源植物更丰富,在3292平方公里面积上有各种植物4000余种,其中50﹪以上是药用植物,在海拔700米-2600米都有分布,每年从3月-11月都有开花植物,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处处都可见到中蜂采蜜的情景,是适宜中蜂生存的好环境,因而那里的24个乡镇均能发展蜂产业。
当他在了解到中蜂养殖投资小、见效快、不占耕地、不用饲料;风险小、利润高、盈利快;农民养蜂的积极性及蜜蜂在自然界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很快拟订了发展规划,向各级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将中蜂产业列为农林特色产业之一,并安排县供销合作社作为牵头单位,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负责具体实施。
为了这个产业,不管是彭书友,还是城口县县委、县政府,以及供销合作社,他们都认真并脚踏实地地把这个事情当成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对此,他们充分发挥专业合社的作用,实施中蜂产业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城口县中蜂产业逐渐从分散的、单家独户的饲养方式发展到合作化、规模化、集团化的饲养模式。近年来,专业合作社给蜂农提供了资金、技术、信息、物资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实行统一专人布置放蜂场地、统一供应生产资料及蜂具、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产品贮运、统一产品价格、统一蜂产品销售的“八统一”联合方式,为社员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并及时协调他们在产品销售、原料收购等方面的矛盾,为他们牵线搭桥,建立产销利益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坚持每年召开全县养蜂培训大会,邀请云南农业大学、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教授来城口作专题技术讲座,同时请一些养蜂能手作经验交流。
为保证质量,合作社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蜂养殖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小区和示范种蜂繁殖场,努力扩群上规模。同时,督促蜂农规范生产成熟蜜﹙全封盖蜜﹚,避免产品受到污染,严把产品进厂入库关,杜绝劣质产品入库。
为提升品牌和保障质量,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注册了“原也”商标、订做礼品包装、购置了全套生产及检验设备、通过了产品标准及QS认证。为全县818户入社社员设有管理人员、化验员,养蜂专业技术员。
截至2008年底,全县蜂群达到3.5万箱,产蜜400余吨,产值1300余万元;预计2009年底,全县蜂群将达到5万箱,产蜜5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到2012年底,全县必须实现养蜂10万箱,新增蜜蜂养殖专业户2000户,产蜜2000吨,产值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