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10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视角下的农民增收难问题解析

□ 李金光 李书辉 张海成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中央连年出台系列惠农政策,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稳步增收,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为掌握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总体状况,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日前笔者选择辖内种植业、养殖业、个体工商业等不同类型的农户,开展了问卷和典型调查。调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目前影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观念落后,增收难度大。一是农民自身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多数农民仍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难度很大,加之价格上涨因素小,纯农业种植增收潜力有限,导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够。近年来政府部门虽然对辖区生产经营进行了规划,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大,收入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附加值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利益连接机制,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滞后。

  二、信息不灵,影响收入。由于各级部门没有健全的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信息机构,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准,盲目应对市场的问题依然存在,种植的产品价格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如:河北永清县很多农户依托刘街乡棉花市场种植棉花,本调查期棉花开盘收购价最高3元/斤,之后价格逐渐下降,最低时降到2.3元/斤,棉花收购的低价格降低了棉花种植户和棉花收购市场的收入。

  三、资金短缺,制约农民增收。一些农户经济基础薄弱,致富门路窄,收入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是拆借资金难,成本高。无息拆借借不到,有息拆借成本高,通过拆借筹集资金极难。通过对50户农民调查,共向别人借款50万元,借款利率最高达10%。二是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严格,农户贷款难。责任追究制度,使金融机构“惧贷”心理,对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户不敢支持。据调查,本调查期50户农户共向银行(信用社)申请贷款74.35万元,获得贷款65.95万元。个体经商户贷款额为15.5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3.6%;种植户贷款额为6.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0.3%。几种因素增加了农户获取贷款的难度,制约农户经营,影响农户增收。

  四、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达乡镇与不发达乡镇之间在金融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是金融组织体系与金融机构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一些乡镇的金融机构大量撤并或降格,导致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相应减少了贷款投放面和投放量,无形中削弱了金融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信贷投入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一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受信贷政策和内控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得不到充分运用,信贷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大量资金投放到效益好、信用好的农户和乡镇,使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对策与建议

  对策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帮助群众转变由来已久的落后思想观念。要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和企业老板走出去,到县内、市内、国内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在学习中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症结,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发展经济的整体意识。引导一部分能人和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快发展,然后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对策 二:选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欠发达乡镇人多地广,农业基础比较牢固,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也是欠发达乡镇发展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围绕农产品规模种植,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发展养殖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做文章,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二是针对自有资金不足的实际,发展家庭手工业等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然后逐步向高层次的产业发展。三是选准一两项能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发家致富。同时,规划好产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多个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格局。发达乡镇要在引进项目和资金上做文章,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引进大项目上,让更多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逐步改变产业单一、产业资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终端产品少等行业不利因素的影响,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对策三:改善信用环境,切实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信用知识的宣传,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农户信用意识,恪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准则,充分尊重债权人的权利。二是选准信贷投入的切入点,通过信贷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欠发达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经济,也有自己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户更需要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能够也应该有所作为。如果一味地怕担责任、怕出风险、不敢投入,地方经济难以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大贷款营销力度,积极扶持守信用、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小企业,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使企业和农户慢慢增加积累,逐步发展壮大。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