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化肥流通企业大面积亏损,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影响。流通企业必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各自企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厂商联合抱团取暖。农资行业从总体上说,目前还是资源主导型。化肥行业未来的竞争将是工商联合的供应链竞争,协调优质稳定有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是流通企业必然的选择。在当前行业已步入调整周期的情况下,流通企业有必要通过投资、合资等资本纽带关系和总经销、总代理、联储联销等合作方式,根据物流成本、市场竞争力、产能、品牌、信誉等要素,确定合作厂家,并与厂家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厂商联合不仅仅是双方简单的购销关系,更重要的内涵是——双方不计较短期的得失,在困难时能够同存亡。
其次,建好网络扎好根。从长远看,纯粹的大批发商都会走向衰退,渠道两端最终起主导的是工厂和终端网络。尿素对价格敏感度高,市场销售透明,在同一时点区域之间很难形成差价,通过大批发的形式已很难有操作空间,必须通过网点销售与终端对接才能实现利润。在农资行业上游都是工厂巨头情况下,作为中间流通商,必须着力于终端渠道的建设,这也是市场为我们做出的抉择。
再次,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随着政府国发31号文的出台和三农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土地集约化进程的推进,农资流通的渠道将面临一场重大调整,目前农资流通渠道的主要模式是:工厂——中间贸易商或配送中心——零售店——农民。不论是工厂自己的贸易渠道或纯贸易商现有平台的职能,主要是搭建了一个农资商品的供应平台,很难满足农民对科技与服务的多样化要求,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工厂或贸易商通过掌控资源获得主导地位与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导致农民对生产成本的敏感度不高,对技术与服务的要求也不迫切,而且单个农民趋于相对弱势地位,几乎没有和供应商谈判的能力,使现有流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随着政府农业农村政策的调整,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小型专业合作社或农场已被部分农民认可,规模农业的出现,必然使土地经营者或农场主提高了对降低农资成本与技术、物流、信息等多样化的要求,而传统的零售店由于自身的能力和实力限制,很难满足这种要求,新的农资流通渠道将出现。
我们认为,未来的农资流通格局将是传统渠道与新兴渠道并存的格局,并随着规模农业的普及而逐步被新兴渠道取代。未来农资流通模式是:上游是多个提供为农业生产需要的商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具等的生产商,中间是生产商自建或现有农资流通企业改造后的有商品、有技术、有服务的为三农提供包括商品在内并农业生产方案综合服务商,下游是直接的农业经营商(包括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生产商——有品牌的综合服务商——土地经营者,分散的纯粹意义上零售商将逐步减少,甚至淘汰。据此,流通企业必须在继续强化商品供应平台建设的前提下,搭建农化技术平台与包括物流信息培训在内的服务平台。
最后,有限相关多元化。农资流通行业本大利薄,如何化解行业风险,有限相关多元化也是许多流通企业在尝试的道路。
总之,由于供求关系矛盾突出,下半年国内化肥行业仍旧保持一种调整低迷的态势,市场机会不多。但鉴于目前尿素价格已基本见底,我们对明年以后的化肥市场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只要工商双方紧密合作,相信必能共度时艰。
本报观点·后市预测
1400—1600元/吨间涨跌
虽然今年下半年10月份个别区域秋播还要用肥,但用量有限,国内尿素下半年供过于求的矛盾愈发凸显。即使目前社会库存偏低,按当前的尿素价格(主流出厂价格在1460-1500元/吨左右)很多工厂已经处于亏本边缘,市场仍将处于弱势振荡态势。
因此,预计尿素市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在低位调整(出厂价格在1400-1600元/吨之间),而且涨跌的周期缩短,频率增加。影响下半年尿素市场的主要因素是:
(1)尿素产能。国内工厂的减产、限产或停产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市场价格。虽然在价格低于成本线的情况下,必定有一部分工厂最终难以承受长期的亏损而减产甚至最后停止生产。但由于国内尿素工厂集中度低,优胜劣汰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然尿素作为一个季节性商品,适当的产能过剩有利于稳定价格与市场供应。
(2)需求状况。出口仍然是国内化肥行情趋势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2009年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与高关税影响,1-8月份出口仅124万吨。预计后期国际价格仍将维持低迷状态,难以较大缓解国内市场跌价压力;国内尿素需求量在4500-4800万吨左右,其中工业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降幅较大,约在400万吨左右。
(3)工厂的生产成本。按当前煤炭的价格,绝大多数煤头企业的完全成本在1500-1600元/吨,部分工厂已发生亏损。但相当部分工厂其简单再生产的成本在1400元/吨左右,只有跌破该成本线,生产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减产或停产。
(4)国家储备政策。储备政策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大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
(5)经销商对明年市场的信心。国内尿素产能过剩是事实,去年因储备产生较大亏损和今年一路跌价给工商双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直接影响今年淡季储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