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北献县淮镇李洼村农民巴焕臣的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玉米产量鉴定会正在举行。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100多名经销商和玉米专家,穿梭在一块块黄灿灿的玉米地里,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引起大家极大兴趣的正是玉米“一埯多株”超高产栽培模式。“今年你这地长了多少株?产量是多少?” “亩施多少斤肥料?追肥了吗?”“我们这里用一般种植模式每亩只有3000多株,我这块地今年长了6600株。” 巴焕臣一一做答。“考虑到经济收益,只用了不到70斤控释肥。”“我对这种玉米种植模式没抱太大希望,可惜没有追肥呀!没成想每亩还产了1700多斤。”巴老汉不时惋惜地抱怨着。即使如此,对种植模式的尝试也让巴焕臣的地多打了400多斤玉米。他总结性地说:“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依靠提高亩株数,就得用这种模式。”
“一埯多株”即“一穴多株”。由于改变了玉米等作物传统的栽培模式,将作物的母株数增加到3株以上,并改变种植行距,从而使农作物对光能、热能吸收达到最佳状态,提高了通风效果、增加了授粉几率。宽行种植不仅改善了农作物的小范围生态环境,提高了作物30%以上的光和作用率,群体优势还为增产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会专家介绍说,传统种植方法每亩大约3500-4000株,产量约1000-1200斤,多株种植方法实现每亩保苗6000株以上,产量可达到1800斤左右,能够增产20%-30%。
拥有这项技术的河北福路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洪文介绍说,这项技术的发明人于占清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究,用他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玉米“一埯多株”超高产栽培技术之花,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玉米公顷产量可超3万斤以上,增产幅度可达50%,于占清教授也因此被喻为“玉米之父”。
据悉,“一穴多株”并非新生事物。参加鉴定会的廊坊绿园农资公司总经理杨春华说:“之所以重新挖掘出其潜在市场价值,正是由于技术和产品的打包入市,使种植结构、种植技术和农资产品做到了有机结合。”借助北京福路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播种设备,可以让种植结构、行距等复杂的技术动作实现简单性重复操作,为市场增加新亮点。同时,由于结合了种子、化肥的同时施用,为经销商提供了产品卖点,为产品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基础。石家庄市中嘉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培生认为,以前作物密植品种由于技术集成度不够,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打包模式使“一穴多株”技术和种子、肥料产品一次到位,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河北福路特公司市场总监李坎温说,专用良种、专用肥料是多株玉米丰收的基本条件,专用的播种机械使多株技术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该产品的研制和使用是多株玉米增产的核心条件,解决了因种植过密出现的大小苗、茎杆细、秃尖等问题,简化了栽培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技术规范化也让农民增产有了保证。这项技术正在全国推广,每县只设立一个经销商,可以很好地保护市场。
业内专家称,我国自1960年引进化肥使玉米产量翻了一番,被成为玉米的第一次革命,1970年杂交种子的推广被称为玉米的第二次革命。业界认为,“一埯多株”技术的产生,将成为玉米产量的第三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