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 江)日前有消息称,BPC对外公布钾肥大合同谈判将于10月到11月份签订。BPC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司元功表示,目前谈判还没有到涉及数量和价格的地步。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德强也证实:“2009年钾肥大合同谈判持续了大半年,但是,目前谈判并未涉及价格和数量等问题。”另有权威人士表示,谈判价格尚未确定,根本无法就数量达成共识。
在谈判中,由于中方与BPC方面对市场后期走势看法不同,特别是中方与俄方预测和判断的市场依据不同,决定了在成交时间、价格等方面的差异。中方认为中国市场需求减弱、价格下跌,BPC方面则将期望值停留在目前国际市场水平。
此外,国内进口商之间还存在分歧。联合谈判由多方最后的建议汇总决定,任何一方的立场都基于对当时市场形势的判断。在谈判中,由于中海油没有实际进货量,中农、中化的库存水平各异,导致在谈判中的快慢节奏、价格底线的差异,对于动态市场的分析难以统一。而运作中的“一票否决制”实际上使每个人对这个事情都没有决策权。业内人士认为,在谈判过程中,还需要“求大同存小异”。
近一段时间以来,东南亚棕榈油价格上涨,原油价格已经上涨到75美元/桶,行业人士认为,经济“回暖”可能使钾肥价格尽快见底。也有人认为,经济是否真正“回暖”只是基于各种理论分析,能否真正实现尚是未知数,但需要正视的却是:今年年初,市场人士都没有预测到2009年钾肥需求减幅巨大,直至需求数量从1000万吨锐减到660万吨。
不容回避的是,由于市场更难预测,各方承受的心理压力将更大。明年中国的钾肥情况似乎更复杂,对于后市的判断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更多,取决于明年国产数量、需求数量、国际供应商的价格、各公司经营实际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有谈判方担心,根据目前市场签订的合同价格,一旦遭遇未来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不仅让中国成为第二个印度市场,也使国内进口商受到更多指责。
据悉,目前部分经销商开始进入冬季储备阶段,上游库存向下游移动,库存压力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