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应该重视信贷档案的保存价值

□ 郭兵

  信贷档案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是贯穿整个借贷过程从始至终的信息资料。因此,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对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源头。通过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及信用状况等资料的科学整理归档与分析,掌握客户综合信贷风险与单笔信贷风险的程度,为今后确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堵住信贷风险产生的源头。

  有效预警信贷风险。健全的信贷档案能提供早期预警信息,有效预防信贷风险。健全的信贷管理资料,可对借款人经营业务量、资金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与预测,测评借款人贷款额度警戒线,合理掌握信贷投放量,降低信贷风险概率。科学规范的借贷资料,可掌握贷款到期、逾期情况,确保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翔实的借款人经营资料,可掌握借款人原材料、产成品情况,分析产品的销售动态、市场行情和销售货款的回笼及应收账款的情况,从而及时掌握、发现信贷资金运行中的潜在风险。

  有效防范借款人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可加强对借款人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有效防范借款人经营风险。健全采购环节管理档案,可加强对借款人采购原材料或商品质、价、量的控制,促进借款人“以销定购、以效定购”。健全的库存管理档案,可随时检查商品库存数量、成本情况,保证账实、账账、账表相符;并可掌握库存商品质量情况,促进库存勤进快销,减少库存潜在风险。健全的销售资料档案,可及时掌握销售货款的回笼归行情况,保证及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通过详细记载时间、金额、付款单位、形成原因等,及时采取催收措施,有效防范销售环节的信贷风险。

  有效规避借款人改制风险。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可保证农村信用社积极参与借款人改制,坚持“债随资产走、资产与负债相统一”的原则,及时有效落实债务;对借款人改制成本来源进行甄别,掌握借款人实施借款人员分流的具体方案,制止借款人带钱、带物分流,严防悬空、挤占挪用信贷资金,减少借款人改制风险。

  为依法管贷提供依据。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可以为信贷管理提供具体、翔实的法律依据,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一是有利于贷款实行依法管理。健全的信贷制度办法,有利于贷款严格按照法规和政策制度办事;健全的借贷资料,有利于贷款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依法加强对借款人经营全过程的监管。二是有利于保证诉讼时效。对到期贷款及时通知,对不良贷款及时催收,并收回回执,有利于保证诉讼时效。三是依法收贷依据。通过对信贷资料的分析,并以借贷资料为依据,实施对不良贷款及时实行依法诉讼;对资不抵债、丧失发展空间、通过普通诉讼程序无法收回的,及时提出破产申请;对依法破产的,及时申报债权,积极参与和监督借款人资产的清算、评估、变现和分配。四是翔实的信贷资料也是呆账认定及核销申报的依据与条件。

  加强管理的措施

  要加大对信贷资料收集,确保信贷档案齐全完整:一是借贷资料。主要是信贷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贷款资料文本。二是信贷管理资料。主要是信用社对借款人信贷监管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资料。三是借款人经营资料。主要是借款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等资料。四是信贷政策制度办法类资料。五是其他资料。同时要制定系统的、可行的信贷档案管理办法,并落实信贷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实行信贷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切实解决以往信贷资料由经办信贷员分散保管,容易造成资料遗失现象,确保信贷资料齐全完整性。

  注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防范风险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积极做好信贷档案的编研工作。利用现有借贷资料、信贷管理资料、借款人经营资料、政策导向资料等,进行科学整理归类与分析,编研系统性的信息数据库,为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供依据。二是开发挖掘市场信息资源。利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的特点,加强系统内外的联系,建立市场行情、价格等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借款人联系诚实可信的客户,扩大购销业务,提高经营效益,实现银企双赢。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确保信贷档案管理有效开展。要将信贷档案管理纳入日常业务考核,制订信贷档案规范化考核标准与办法,与信贷主管人员的奖罚挂钩,激励信贷主管人员做好信贷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提高信贷风险防范与化解水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