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巴山中的紫阳县,是陕茶的源头。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金州生于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当含今日陕南紫阳一带。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这对于一个产茶大县来说,如何才能把茶文化、茶经济融合一起,创造出绿色、健康、富民、和谐的时尚饮品?
笔者近日专程来到全国著名茶乡紫阳县,与县委书记罗雪剑一席交谈后,颇受启发。
一县一业 一村一品
笔者:紫阳县发展茶产业有哪些规划?
罗雪剑:茶叶是紫阳的传统产业,县上就茶叶生产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来实施的,切实转变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低山茶叶、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化紫阳农业新模式。全县全力培育茶叶产业大户和专业强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流转4万多亩好田用于发展茶产业。200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进行茶叶基地和品牌建设,全县新建丰产密植茶园10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6万亩。今年春茶总产量达2500吨,实现产值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9%和52.7%,茶农户均增收1200元。新建茶园全部投产后,茶叶总产值将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可达到3000元以上。
茶上人上 茶下人下
笔者:使用了哪些具体管理措施?
罗雪剑:主要是建立奖励机制,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工作要创新。通过制定“茶上人上,茶下人下”的茶叶产业发展末位淘汰制的用人政策,年终奖励工资与茶叶产业挂钩的奖罚措施,激励起了全县干部抓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干部思茶叶产业发展、茶农盼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县上已把茶叶产业发展列为对25个乡镇和县级部门包抓产业年终工作考评的重要项目和内容,县委成立了督导考评组,县级领导成员和部门都要包抓乡镇,对此进行严格督查和考评,实行重奖重罚,每年拿出近百万元资金对茶产业发展进行表彰奖励。几年来,因推进发展茶叶有突出表现的25名乡镇干部,均已以正副科级得到了重用和提拔,不力的3名进行降职使用,极大地调动起了乡镇干部抓好茶叶产业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紫阳县茶产业成为陕南突破发展支持重点和示范的典型。
整合品牌 统一管理
笔者:紫阳县从茶叶生产到营销是怎样链接的?
罗雪剑:茶叶生产是重要的一环,营销是关键的一环。全县通过了整合品牌、打造名牌,对全县茶叶实施“商标、包装、工艺、质量、对外宣传”五统一管理,以不断提高紫阳富硒茶“知名度”为突破口,彻底解决了硒茶贤紧俏时品种混乱、品牌大战、内耗很大的问题。根椐市场发展的规律与需求,县上将15家茶叶重点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建立了股份集团总公司,及时成立起了茶叶行业管理协会,依靠政府致力于打造公共品牌,并取得了各项认证、依法管理的证明商标和标志,将过去规模有限,产量不大的名茶和茶叶品种,整合为“紫阳毛尖”和“紫阳富硒绿茶”两大系列10个品级,制定严格的鲜叶收购标准和商品茶加工标准,实施质量准入管理,颁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开展质量评比和质量追究制度,依托工商、质监、茶叶行业管理协会等联手强化市场管理,在县内外建立统一的连锁网店,对外进行连锁专营,全力打造“春独早”牌紫阳富硒茶品牌,提高了紫阳富硒茶的声誉。几年来,紫阳富硒茶的销售从县市省内市场开始走向全国,并出口到了国外,茶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势。今秋,全县茶乡一改过去不采摘和加工秋茶的作法,开足马力,突击加工出10万多公斤茶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茶兴百业兴
笔者:茶叶兴县给茶乡紫阳带来了那方面的显著变化?
罗雪剑:首先是紫阳人的思想认识与观念在变,以茶叶为切入点的绿色产业,带动起了相关产业和公共设施方面的大变化。目前“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截止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在寸土必争的县城建设成了2.26万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展示出了“板石之乡”潜藏之源,使紫阳茶歌、茶艺、茶文化唱响了全国,让茶乡旅游之风勃然兴起。为此,紫阳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优质名茶生产示范县和名茶生产百强县之一,并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为全国“名茶之乡”的称号。
绿色家园 绿色GDP
笔者:紫阳茶叶,下一步怎么走?
罗雪剑:围绕着硒资源,我们在奋力打造中国硒谷,譬如富硒矿泉水冲泡富硒茶,其味更加醇香,带动起了绿色富硒食品的发展。品茶来论道,实事求是讲,在GDP增长率的考核方面,紫阳县与其它先进县相比确还有差距,但是,我们是客观地对待这件事,既要GDP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也要保住青山绿水,因为紫阳县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极富有文化底蕴的原生态县区,不能一个劲儿的追求用钱堆出来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污染。从“清明再煮紫阳茶”的原生态印象再到衍演生态的回响,确要给外界和这里的子孙后代要留下一个绿色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