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欢乐跳动的银色产业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见闻
□ 本报驻新疆记者 宋铭宝 通讯员 马维民

  来自兄弟省区的拾花工。 宋铭宝 摄

  金秋十月中旬,记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所在地、新疆著名棉花产地之一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眼下正是棉花收获季节,放眼无垠的棉田,似白雪皑皑的雪原。银色棉田中,散落着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拾花女,她们大多来自甘肃、青海、河南、四川等省,据说,每年来农五师的拾棉工多达7万人,一年要赚走上亿元。记者步入棉田与来自甘肃陇西的拾花女陈环琴交谈,得知她家人多地少,全年收入微薄,她已连续6年来农五师拾棉花,一个拾花季可挣到5000元。记者还看到,多台拾花机正在棉田中摘花,农五师全师已拥有20台采棉机。记者发现,很多广阔的棉田还无人采摘,显然摘棉人手缺口很大。

  就农五师棉花产业情况,记者采访了农五师棉麻公司总经理梁江岭和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顾一峰。据介绍,多年来,棉花种植业一直是农五师的支柱产业,今年播种总面积43万亩,预计总产皮棉8万吨左右。

  为了整合全师棉花产业,1999年,由农五师棉麻公司牵头,与农五师9个产棉团场,包括15000户棉农共同组建了农五师棉花产业联社,形成了棉麻公司+团场+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他们称这一模式是连接“千家万户”棉农与“广阔市场”有机结合的一条产业链。

  棉花联社推行订单农业模式,由植棉团场与棉农签订订单,内容包括棉花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等。如果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价涨,团场与农工则四六分成(团场四成,农工六成);价跌,则六四分成(团场承担六成损失,农工承受四成损失)。订单规定团场要对棉农在棉种选用、棉花生产和采收等方面加以指导。订单农业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力,互相约束、互相制约,棉农种棉心中有数,从而专心种棉,避免因为市场变化而蒙受损失。

  为了确保棉农利益,每年在棉花收购前,棉花联社会依据国内外棉花信息以及自治区、兵团发布的棉花信息,召集各植棉团场团长召开当年棉花收购定价会,从而进一步使棉农吃下定心丸。

  2000年,农五师决定,要让棉花产业由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工程”。他们向自治区工商局申请注册了“北疆”牌棉花商标。

  为了打造品牌,首先在种子上下手,由原来的20多个品种最后精选出新陆早等4个品种,这些新品种早熟、马克隆值高、含糖量低、可纺性好。

  “三丝”问题,一直困扰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和纺织用棉。为杜绝“三丝”,农五师规定,拾花工、棉花收购、加工部门人员工作时要戴白布帽,装棉花必须使用纯棉布兜、布袋,并派出巡回摄像人员在拾花地头摄影,发现违规者实行重罚。严格的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了“三丝”。

  农五师还制定了全师统一的质量标准,狠抓棉花的“四分”工作,注重加工设备的技术改造,是全疆首家引进智能型轧花机企业,技改资金共投入1亿元。还对棉检人员每年多批次培训,从而使棉花生产、采摘、加工流程规范化、制度化,为提高“北疆”牌棉花知名度创造了先决条件。由于狠抓产品质量,棉花平均品级及价格优势愈显,其销售价格比兵团平均售价和当地地方价格每吨高出200元至300元。

  在内抓质量的同时,他们还加大外树形象工作。农五师棉麻公司连续8年参加乌洽会,广交国内外涉棉客户。多年来,农五师棉麻公司凭借质量上乘的产品和良好信誉,与国内40余家大型纺织企业结成了长期稳定合作伙伴。

  自2001年以来,农五师棉麻公司被确认为“中国质量服务诚信单位”和“全国供销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供销社系统百强”称号。全师棉花销售量由1999年的3.5万吨发展到2008年9万吨,并且给全师植棉农户带来明显效益,劳动分配由1999年前的60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000元,经过10年努力,农五师打造成了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终端牢固的银色产业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