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热情洋溢地致辞,兴高采烈地剪彩,前呼后拥地巡视……热闹喧嚣的一个上午过去后,留给参展商的,是空旷的大厅,稀落的观众,还有丝丝的抱怨。这就是国内不少茶博会的状况。
某茶叶协会会长说,从每年3月底开始,一直到12月,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次以上的展览会,颇有点“不胜其扰”。来自茶乡的某茶企代表欲言又止,“参加茶博会没什么效果,只是我们不得不来。” 一些前来参观的茶人表示,没什么新意,跟去年差不多。 某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有苦难言,“招展越来越难,盈利越来越低,再这样下去,就会被茶乡政府和企业视为不得人心的骚扰了。可是,连续举办了多年,就这样放弃,也实在有点可惜。”
曾经风光无限的茶博会,如今沦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出路何在?
探觅根源:产销格局是主因
茶博会萌芽于国家茶叶流通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新事物”,逐步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细算起来,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
1984年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产、销企业在原中国茶叶产供销集团的组织下,集中在一起,展示产品,签订购销合同——这是早期“茶博会”的萌芽。随着茶经济的发展,茶叶博览会数量、内容和形式逐渐多样化起来,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茶博会主要由产品展销、名茶评比、高峰论坛、茶艺比赛、茶旅游等项目组成。原中国茶叶产供销集团董事长于观亭总结说,前三项主要是封闭性活动,而开放性的活动还在逐渐完善和扩展中。开发更多开放性的活动,是茶博会的发展趋势。
茶博会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开办的数量却持续不降反增。于观亭说,“中国茶叶产大于销,这是深层次的原因。生产企业急于寻找新买家,在找不到更好的产销衔接渠道和营销模式前,茶博会现象不会有大的改变。”
建议行政机关淡出
茶叶参与的博览会,不可谓不多。除了专业的茶叶博览会,还有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博览会、土特产博览会乃至区域产品博览会等等。
某茶叶协会秘书长表示,对茶叶协会和生产企业来说,收到政府印发的邀请函,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农业局、商务局、农办、旅游局、商标局、人民政府等,都或多或少参与展位招商工作。不同部门各管一块,一级一级开会,组织座谈会,号召企业参展,有些部门甚至为企业提供部分费用。
其实,地方政府也有口难言。不少展会打着“公办”的名义,以公对公的省际公函,省与省对接,展开政府攻关。然后,各市县职能单位会陆续收到来自农业厅、商务厅等厅级单位下达的“参展指标”。
某茶叶协会会长说, “地方政府参展要有所选择、统筹兼顾,不要临场抱佛脚,草草参展,匆匆收场。茶乡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杜绝部门分割,在年初就确定参展会议,将‘号召参展权’集中起来。”茶博会的主办地政府,要加强自律,切忌硬指标操作,从会务主办事务中脱离出来,真正让市场主宰,让茶博会走向市场化。
不做没主题的大卖场
拥有食品营销和广告策划丰富经验的王克祥先生,参加了多次茶博会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有开幕没闭幕,主题不突出,像个大卖场,茶博会需要向汽车博览会等发达的行业博览会好好学习。”
虽然每次茶博会都会罗列一些主题,但是主题不突出,政府、企业对主题的烘托不够,让主题流落为一个空洞的口号,没有在展览产品中体现出来。王克祥认为,在销售烘托和茶业走势方面,参展企业没有紧扣主办方的展览主题。以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为例,主办方确定了一个红茶区的主题——‘东方·红’,但是,参展企业明显对主题烘托不够。巡视全馆,在展位设计和展品筛选方面,大概只有四川醒世茶业着意烘托了‘东方红’。
每一次茶博会,“高层论坛”都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论什么、怎么论?“论的应该是大势所趋,用前瞻性的眼光和论点,论述展会的‘主题’。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就不要再说了。博览会毕竟不是博物会,不能做没主题的大卖场。” 王克祥如是说。
工作要细化
以成熟的汽车博览会为例,汽车博览会最后都会拿出一份报告,对本次亮相汽车的主题和新颖点、大趋势、参展厂家、热点问题等专业问题,都会给出详尽的解答。会后,参展商家和媒体,都会收到这份报告。糖酒、纺织、食品等行业博览会,都采纳了这种模式。
反观茶博会,撤展就意味着结束,记者和商家从没收到类似的报告。“没有总结,就没有提升——这是全国茶博会的通弊。细化的工作,可以让茶博会真正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比如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做好详细的数据统计。每年底要统计一下全国开了多少‘茶博会’,解决了哪些问题,各个论坛的论题是什么,有谁参加了?有多少中青年专家、学者参加?效果如何公布于众,总结一下,可以给主办、协办、承办方一个参考,将来可以把会办得更有特色。”
“大家都在谈创新,参展的企业中,有多少创新的产品,有什么样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口感创新等问题,都可以在概括在报告中。” 王克祥说,“要增加服务意识,多为商家考虑。组委会要考虑好让谁挣钱?是不是应该让参展商挣钱?”
茶博会也要整合品牌
茶博会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名头也花样繁多,有国际茶博会、全国茶博会、跨省茶博会、省域茶博会,甚至市县茶博会,既有销区茶博会,也有产区茶博会。
茶企在不得不多方参展的同时,也期望尽快实现茶博会整合。
来自茶祖故乡雅安市的茶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说:“希望茶博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整合,在北方、南方、上海和长三角各地区形成一个大的展会,就基本可以了。比方说,2008年,广州几乎同时举办了两个茶博会,今年整合成了一个,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的是有大量采购商参观的销区茶博会,经过时间的选择,组织专业采购商的茶博会,并能在竞争中胜出,形成自己的品牌,起到整合作用。”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茶博会动辄命名“国际”,“国际茶博会”太多、太滥,鱼目混珠。只有真正组织了国际采购团的茶博会,才能称得上“国际茶博会”。“茶博会的展览经济中,依然存在着计划经济和政府主导的色彩。”蔡军表示,“要通过行业的力量,让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茶博会尽快壮大起来,促进茶博会的整合,应尽快打造少数几个‘金牌茶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