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11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风险,信贷投放的忧患词汇

□ 叶 晗

  近年来,国家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一时间,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大量信贷资金开始相继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大量资金的注入,无疑为农民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农村的消费信贷也开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然而,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欣欣向荣而拍手称道的同时,信贷投放中潜存的风险,也着实让人为之“捏着一把汗”。

  首先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为农户类自然人发放贷款时,常以其往年的家庭年收入作为授信额度的主要衡量指标。但是当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多为种养殖业,只要农产品价格因市场影响而出现较大波动,农民家庭年收入的稳定性便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极易造成超额度授信行为。同时,难以掌控的自然灾害,更增加了“难以预测”的成分。虽然国家近年来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但却没能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再加上农业生产保险普及差的现状,一旦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便会出现极大的困难,贷款资金也无法偿还。

  其次,是抵押品严重缺失的老问题。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上就缺少足值、有效的抵押品。而且,《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明确规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物。这使农民固有的种植土地失去了抵押价值,处在探索阶段的林权抵押,也注定了其信贷品种以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主。虽然在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依旧不能摆脱其以信用贷款为主的经营状况,虽然以小额、分散为措施的贷款原则,降低因信用贷款资金过分集中导致的资金风险,但无法防范其道德风险,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

  贷后管理难以控制,也是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户类贷款单户金额较小,而且贷款客户居住较为分散,使得放贷金融机构无法对借款人的个人行为及信贷资金使用用途形成有效的贷后监督。虽然部分农村信贷员通过增加贷后回访次数的方式来增强对发放贷款的管理,但是仍旧无法在使用上对信贷资金进行跟踪式约束。此外,很多农民都是通过外出务工的途径来增加收入,因而信贷员根本无法了解贷款人在外地的真实情况,一旦借贷人逃走,贷款便将全部损失。

  此外,农村目前“征信系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信贷风险的形成也是难辞其咎。以农信社为例,由于农户类自然人个人信用状况未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农信社仅以自有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监测贷户的信用状况及贷款情况。但是,农民目前融通资金的渠道已然由过去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为了从事高风险行业,或是在贷款到期时“拆东墙补西墙”,他们甚至会在超出个人承贷能力的情况下,同时向多家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资金,以期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偿还已到期贷款,造成变相延长贷款约期时间,或是虚假提高个人信用状况,强化了授信额度的负面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作物受灾、重大经营损失等收入突然下降的问题,便会导致贷款回收困难,乃至完全损失的后果,形成信贷投放的风险。如果贷款农户了解并妄加利用这一信用贷款监管漏洞,不但会造成农户群体触犯道德风险的后果,还将会使风险社会化,严重损害农村金融环境。

  面对种种潜在的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当前形势、谨慎对待信贷风险,以避免资金出现损失外,还要对贷款资金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控制资金的用途和所需额度来加强贷款的管理。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各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将各自的信用系统共享,包括各金融机构多年来积累的信用评价成果,并协同人民银行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个人征信系统,以加强信贷资金的管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