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1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湖北宜化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访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
□ 陈 刚

  自2001年以来,宜化集团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短短9年时间,该企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5.8亿元猛增到了2008年销售收入突破263亿元,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19位,位次又前移了57位。2009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近年来,宜化收购和内生性的扩张,“神速”但不盲目,而且称得上“谨慎”,始终主要在自己熟悉的化工行业全面开花,紧紧围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矿山开采五大产业领域,科学有序推进。近日,笔者走进宜昌,与湖北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远华进行了访谈,也揭开了湖北宜化飞速发展的秘密。

  笔者湖北宜化集团通过8年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业绩,宜化集团通过构建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取得了骄人成绩,蒋总也成了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人物。据说蒋总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以文化重建,构建统一价值观为契机,成功扭转企业危机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蒋远华:2001年2月,我接手宜化集团的时候,企业上年度亏损额高达3800万元,银行账面上仅1万元现金。政府对宜化失去了信心,银行对宜化早就亮起了“红灯”,几千名宜化职工已经连续几个月仅仅以每月350元的生活费在艰难度日,困难可想而知。

  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贷款给职工发工资,而且把过去拖欠的工资全部补发到位,并公开表示,企业再困难,绝不拖欠职工的工资。当时更可怕的是,企业里妖风邪气盛行,政令不通,人心思散,甚至发展到了谁敢打董事长谁就是好汉的境地。我意识到如果不刹歪风,不树正气,就无法扭转企业岌岌可危的被动局面。第二件事是在公司内开展了一场“让公理永驻宜化、正气长存宜化”的演讲活动,人人参与,全员互动,开始对落后思想和不良现象进行围追堵截,并设立了见义勇为奖,鼓励广大员工树正气、讲公理,坚决不让歪风邪气再有容身之所。以此为契机,正式拉开了重塑宜化文化的序幕。人心齐,泰山移。我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经济止滑易,精神止滑难”。我想,只要精神不滑坡,经济就一定能搞上去。结果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文化建设始于觉醒,通过这些事,“管事必先管人,管人先管思想”的宜化文化观点跃然而入人心。建立统一价值观,打造和谐人文环境的宜化文化建设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

  宜化文化解决了宜化发展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也是所有企业领导人尤为关注的问题,即调动、激发了全员自觉、自动、自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全员进一步忠于宜化,热爱企业。这是企业领导人实施企业管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宜化文化产生的无形的作用。宜化文化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促进、带动了企业各方面的进步,最为显著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这就是宜化文化产生的强大作用。

  现在的宜化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宜化的每一个普通员工都能感觉到,每天都有一种比技术、管理、资金更重要的东西环绕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企业家应该像个家长,把爱洒向员工,他将收获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笔者近年来,宜化集团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持之以恒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您能就此谈谈宜化的具体做法吗?

  蒋远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宜化发展的“独门利器”。宜化集团正是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贯彻创新规划、加大创新投入、健全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创建创新文化,实现技术创新的产学研联合和国际国内互动,持之以恒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并将三种创新能力相融合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功探索出“宜化模式”的自主创新之路,显著的特征是创新实践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与生产实践相融合,重点跨越的同时引领全员参与。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永动机。宜化旗下汇聚了大量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也找到了开启创新源泉的金钥匙。因此,在宜化产业版图中,技术创新的履痕无处不在:成功研发YH粉煤成型连续气化专利技术,用相对廉价的粉煤代替价格较高的块煤作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年节约优质块煤200万吨,降低成本3.2亿元;研发出“变压吸附分离法”专利技术,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创效益两亿元……目前宜化集团开发并实施了2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了10多项国家、省级新产品,申报了30多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取得了26项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

  宜化集团所有产品均执行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全公司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其中采用国际标准2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达到10个,正申报制订国家标准3个(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湿法磷酸),为宜化高速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体制创新是宜化发展的“源动力”。体制变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机制由单一的纯国有体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员工身份由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向社会人身份转变。宜化集团坚决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三个一批”和宜昌市委、市政府“三转”要求,大胆实施体制方面创新,使国有企业实现了民营企业的管理,充分调动了企业骨干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职务能升能降、机构能撤能并”的“四能”机制。

  2002年,宜化开始体制创新方面的尝试,让企业骨干投资宜化,让他们的股份收益超过工资收入,让他们的未来与宜化发展息息相关。并在此基础上,依托混合所有制,不断对外扩张、扩大生产规模。产权制度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宜化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大的飞跃。事实证明,混合所有制模式,是宜化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使宜化实现了由2001年5.8亿元到2009年300亿元的超常规发展。中共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以宜化为例,指出“民营机制是所有制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

  笔者宜化集团近年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开展节能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能就此谈谈宜化的具体做法吗?

  蒋远华: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与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件实事,是企业当前抓好生产、促进发展的重要原则,更是一个企业家肩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宜化集团共投入近10亿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节能型生产体系,自主开发和引进同行业先进技术200多项,年节约煤、磷等矿产资源50多万吨,节约水资源8000多万吨,提取产品3万多吨,减少废弃物外排约60万吨,直接增效6亿元/年,已经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让周边社区与企业共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就是说宜化在发展经济的考场上,为我们的锦绣河山交的是一张绿色答卷。

  我们要实现“构筑中国百强,打造百年宜化”的文化愿景,就应该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善待环境,善待资源,体现一个企业对祖国、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关怀意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