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涌潮,大海欢歌。11月2日,福建东山岛传出了喜讯:今年1月至10月,东山县水产品出口值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3%,名列福建全省各县(市、区)榜首;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产值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80%以上,海洋经济强县凸显。短短几年,东山如何能够“鱼跃龙门畅游世界”?当地许多群众都说,“这是东山县农信社致力破解‘贷款难’,唱响支渔‘三部曲’的结果!”
第一部曲:在全省首创“贷款新模式”,让海洋捕捞实现了从小木船向大钢轮转变
过去,东山渔民大多是使用二三十吨位的木质船,出海时间短、成本高、效益低、安全隐患多。许多渔民打算购造大马力钢船,却苦于资金短缺,而信贷额度小、手续多、期限短。
2007年3月以来,东山联社在全省首创“船舶所有权抵押贷款”、“船舶+造船厂+信用社”、“船舶+水产品加工厂+信用社” 等新模式,改变了以往贷款需用房产证抵押、层层审批的做法,现在只要有“三证一单”(渔船所有权证、捕捞许可证、检验证和保险单)就可以办理贷款;贷款额度由过去渔船价值的15%提高到50%,即购造1艘价值200万元的渔船,贷款可达100万元;还款期限延长为5年;贷款利率优惠;保险费降至1.5%以下。这些创新有效地解决了渔民贷款难的问题,激励了渔民购造大马力钢船的热情。
近3年来,东山农信联社已发放扶持钢船贷款452笔共2.13亿元,钢船年产量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16万多吨的70%以上,为水产加工业提供了新鲜丰富的原料。
第二部曲:造“绿洲”提高额度,让海水养殖实现了从粗放粗养向集约化转变
东山岛四面环海,水产养殖条件优越。但由于过去小额信用贷款额度较小,授信金额一般在3000—5000元以内。对于一些养殖专业大户来说,小额贷款如同“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他们引进良种,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需求,只能粗放粗养。为此,东山农信联社为2.3349万个农渔户建立经济信用档案,并针对养殖大户所需贷款额度大、期限长的特点,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推出5万元以上大额信用户贷款、“联保贷款”等业务,对担保贷款的发放额度最高可达50——60万元。
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全省率先推行共建信用村(镇)、企业和评定“信用户(企业)”活动,为“信用户(企业)”贷款开“绿灯”。西埔镇探石村养殖大户柳龙光创办海得利养殖场,被评为“信用企业”以后,利用100多万贷款,发展工厂集约化养殖鲍鱼2万多平方米,年纯利达60多万元。近年来,东山农信联社已发放扶持海水养殖业贷款4528万多元,促使海水养殖由单一的滩涂、围垦养殖,转变为海上、陆上、室内养殖相结合;由传统、零星、分散向专业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9.1万亩,年产量13万多吨,其中6万吨鲜活水产品供应企业加工出口。今年1至10月,单养殖虾一项出口值达到3462万美元,同比增长67.3%。
第三部曲:创新“阳光信贷”,让企业实现了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东山现有水产加工企业229家,年加工能力21.36万吨。但前些年因贷款难、资金缺等原因,厂房、设备只满足于产品粗加工流程的简单需要,只能向省内外提供廉价的大片冻、大箩筐鲜鱼原料或半成品,自营出口比较少。2008年7月,东山农信联社在福建省率先推出“阳光信贷”实施办法,先后在全县10个基层营业网点设立“阳光信贷服务厅”,信贷业务公开公正,贷款不用找熟人、托关系。只要企业符合贷款条件,信贷人员按照既定的贷款流程,3天内完成贷款调查、贷款手续办理,5天内完成审批并获得贷款。
近年来,东山农信联社“阳光信贷”已为三南、东亚、茂源、乐兴、等20多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亿多元,其中通过开办社团贷款形式,从南靖、平和等县农信联社吸进资金2590万元。帮助企业强身壮骨,从低标准简易搭盖到按国际质量要求高标准改造和扩建车间新生产线,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取得了国际市场的“入场券”。省级AAA信用企业三南水产公司在“阳光信贷”帮扶下,投资300万元改造建成一条新生产线,今年出口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0.3%。
经东山联社的热心帮扶, 该县水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位明显提升,已形成一个涵盖冷冻、保鲜、罐头、鱼糜制品、保健食品、旅游食品等多层次的加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