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通过大规模收抛储备棉来调控市场价格,以保证有关各方的利益、维护产业健康发展。调控市场价格固然重要,正确处理质检体制改革更是有效调控市场的关键所在。以增加400型生产线为手段的质检体制改革,使参与棉花收购与经营的主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棉花及供求关系是市场的客体,必然随主体的质变而改变。改变经营主体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大于任何一项针对客体的调控政策。
一、质检体制改革使棉花经营主体发生质的变化。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前国内棉花加工企业约2万家,加工能力约3500万吨。国内目前大包棉企约2500家,每家年加工量按6000吨计算,新增加工能力约1500万吨,使国内棉花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吨左右,是国内棉花产量的6至7倍。如果明年质检体制改革能顺利推进,可以断言本棉花年度是有史以来加工力最过剩的一年。
二、经营主体的本质变化对市场预期及供求关系产生较大影响。
1、入市加工能力的巨大波动是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助推因素。2008/2009棉花年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棉花收购期多数加工企业不敢入市。而以保护棉农利益为目的的收储政策只收储大包棉,将众多收购加工企业排除在外,实际参与交储的仅1100家大包企业,大量小包棉企未参与收购加工,市场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籽棉收购在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的集中收购期一直处于低位,远未达到国家2.6元/斤的调控目标。
2009/2010棉花年度,没有了收储,所有加工企业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5000万吨加工能力争夺的是700多万吨产量,使加工企业变成集中收购期棉花的最主要需求方,真正的纺织企业排在了需求方的次要位置,便产生了收购加工企业抢购并囤积,纺织企业买不到棉花,棉农惜售心理严重。通胀预期和严重过剩的加工能力扭曲了集中收购期的供求关系,棉花价格大幅上涨。
自上年度棉花收储到现在,郑州棉花期货和电子撮合由10000元/吨上涨到了15500元/吨,涨幅55%。自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是国家干预市场最多的一年,也应该是棉花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经营主体的巨大变化是形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
2、收购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可能使今年棉花“被减产”。
今年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认为棉花减产幅度很大,其理由是收不上棉花来,资源少了。经常听到加工厂的老板说,去年同期收了3000吨棉花,今年1000吨不到。针对每一个个体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从总体角度考虑,情况可能会大有不同。今年无论大小包棉企入市收购加工率应该达到90%以上,总数达到2万家以上,而去年真正参与收购的企业远小于今年这个数量。
目前收购企业囤积的棉花大多在100—500吨,如果按300吨计算,2万家加工厂共存棉花600万吨,其中未计算棉花流通企业囤积的棉花以及棉农待售的籽棉。这样看棉花减产量没有想象的严重。而本棉花年度已经过去3个月,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及棉农库存的棉花要在剩下的9个月里由纺织企业消化。庞大的收购大军在棉花集中收购期全部是多头,等收购结束后将全部转为空头。上一年度只收大包棉使全年最低价出现在集中收购期,本年度大小包棉企共存使年度最高价或将出现在集中收购期。
三、正确处理质检体制改革问题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
如果明年按质检体制改革要求,所有小包棉企退市,将使收购加工主体由今年的急剧膨胀转化为急剧萎缩,将使2009—2010年的收购主体数量由波峰跌到波谷,对棉花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参与市场主体的调控政策大于任何一项针对客体的调控,正确处理质检体制改革问题是近几年产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