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2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死里逃生”


  这件事已过去多年,而我记忆犹新。

  那时我在煤矿运输队担任队长。一天早班,我站在主井口听到井筒一声闷响,接着见提升钢丝绳“落地”,知道是斜井下放的空车“掉道”了。便立即带领地面运输班班长和一名职工下井检查情况,试图“抬车”。

  临下井时,我亲眼看到班长对井口信号工详细交代了井筒临时作业用矿灯信号联系等事项。

  我们走下井筒近300米处,发现五个矿车串着垂直井筒横卧在地,“老钩”连接端紧撑着井筒壁,人力无法抬动。于是便退回到离“掉道”空车30米处向井口发出了慢车试拉信号。一会儿,钢丝绳绷紧并拉动了矿车。可就在班长发出停车信号时,井口信号却无应答。矿车排成斜一字、擦着双向铁轨火花四射向我们驶来。我们迅速掉头迎着30°的陡坡向上跑,起初速度还略快于提升中的矿车,可很快我们就腿软气喘。班长拼命喊着“停车”,并不断发送停车信号。同下井的那名职工此时已经喘着粗气无力再跑了,我们只好拉扯着他继续走。

  10米、5米、2米……,矿车离我们越来越近,就在我们几乎放弃挣扎的时候,矿车在离我们不足1米处突然停了下来。我全身汗透疲软,足足气喘了五分钟,然后叫起大家慢慢走出井筒。班长出来后对着信号工大骂。我当即安排换下信号工,重新组织人员下井“抬车”。

  信号工知道犯下大错,一个劲道歉。可仅仅离开了一会儿的时间,三条鲜活的生命就差点被夺走,这种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怎么保证工友的安全?(唐永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