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只是在杭州市萧山区,它也不是一座众人追捧的名校,好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这里,来这里的一般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源,他们却创造了高考73.7% 的上线率。对于父母来说,有这样一个孩子也足够让他们头疼,调皮、打架、早恋、成绩差,而一群群这样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以后,却不再是那些混迹于街头的小青年,而是成为靠技术养活自己的“蓝领”、“白领”, 对学校充满感恩和敬重。这所学校就是杭州市萧山经贸学校,隶属于萧山区供销合作社,没有现代化的校舍,没有雄厚的师资,它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给学生爱与自尊。
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2009年的高考,萧山经贸学校捷报频传,188位参加高考的同学中有139位考上大学,要知道三年前入学的时候,语、数、外三门课360分的总成绩他们只能考出100分多一点。要是在普通高中,他们就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而在这里,校长俞勤春说:“我们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刚入学时,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被分到三类班:进步班、上游班、挑战自我班。成绩不好的被分在进步班,中等的被分在上游班,相对好的对应挑战自我班,这样得奖就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了。老师会鼓励学生“每天坚持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只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每个学生取得的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被注意到,并且得到相应的鼓励,学校还会经常把学生进步的喜报送到家里去。这样,家长眼中一些无药可救的孩子也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的奖状和表扬。于是学生的自尊心被激励起来了,让这些所谓的“差生”创造了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成绩,开始对学习感兴趣,开始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为自己也为学校挣得了荣誉。
正是因为对学生充满温情的关爱,让经贸学校在家长的口口相传中成长起来。在萧山全区在校培养的9名计算机操作高级技工就有6名出自该校;学校连续四年荣获萧山区中职生计算机操作大赛团体第一名。面对萧山区26家职业高中的激烈竞争,他们的规模逐年壮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由1988年的萧山县供销职工学校发展为现在的面向社会招生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学校;由最初向社会招生时的2个班,发展到现在的27个班460多个学生,同时专业设计上也紧随市场的需要,拥有了计算机、公关文秘、国际商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6个专业。
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
对待一群学习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老师的引导和耐心尤其重要。在这个学校工作了20多年的俞勤春介绍说:“我们选老师讲究‘门当户对’原则,研究生我们不要,重点大学的我们不要,因为这样的老师大多不会在这里安心工作。”的确,这里的老师没有炙手可热的学历,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带出傲人的成绩。除了实行老师“能上能下,多劳多得”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外,学校更要求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流传在老师中间的一句话是“1%=100%”,就是每个学生对一个家来说都意味着100%的希望,因此,对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老师们要经常组织设计一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国家教育部规定,职高毕业生每人要有一本职业证书,而这里的毕业生平均每人要有两、三本职业技能证书。老师们要经常搞教师论坛,针对学生的情况不同因材施教,用放大镜来看每个学生的优点,以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来自四川的杨雪梅是该校高三的学生,曾经她也迫于无奈而选择了经贸学校,入学后,老师发现她不仅成绩优秀,还有很多的特长,就鼓励她去参加各种比赛。为了克服怕羞心理,在参加比赛前,她需要在全校26个班的同学面前进行公开演讲,还要在教师会上接受大家的挑剔和检验。三年下来,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她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令家长惊叹。除了学习成绩突出外,她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歌唱、演讲、朗诵、外语口语比赛并取得了很多的荣誉。她代表学校参加杭州市英语美文朗诵比赛,力挫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代表,摘得一等奖。同时她本人还是杭州市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现在的她正在全力以赴准备着明年的高考。选择了经贸学校,她说:“我是幸运的!”
作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该校曾荣获全国供销总社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多次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也许跟重点高中相比,他们的学生更难以成就丰功伟绩,难以拥有有赫赫声名,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成了最好的自己,这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