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迎来了可喜的发展局面,各地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对合作社给予相关培训与资金扶持。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不少地方在制定合作社发展目标时,大多只是提出要力争在几年内实现新增多少家合作社,入社农户要达到多少人。笔者认为,制定目标作为参照固然可行,但千万不能不顾实际强求所谓数量而忽视质量,把合作社的发展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
合作社的发展不比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对于后者,政府只要在技术指导、农资管理等方面把配套服务做到位,就可以对总体产量做到心里有数,制定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而合作社的发展则不同,农民已经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了几十年,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自身素质方面,都普遍存在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消除。此外,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经济文化水平等也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合作社发展的速度和数量。
因此,在发展专业合作社工作中,各地更要关注合作社的质量。现在不少合作社当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合作社成员乃至负责人都不清楚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少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章程都没有;也有许多合作社规模很小,或者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竞争力不强,距离真正意义上保护农民闯市场的合作组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单纯的合作社数量增加,并不一定有积极的效果。一个好的合作社无疑可以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成立、更多的农民加入。而仓促成立、效益不好甚至短时间内聚散兴灭的合作社,只能增加农民的观望心理,这样的合作社数量越多,反而会影响合作社的发展。
说到底,发展合作社时政府要更多地给予引导、指导,而不是用强迫命令的方式做数量上的加法。如果农民的观念跟上了、素质提升了,规模生产的时机成熟了,合作社效益显现了,那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和入社农户的增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方面,各地大可不必重形式、搞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