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上海杨浦区五角场“欣星”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社长 黄瑞芳
整 理:本报实习记者 张晓远
这几年,我接触到了不少下岗、失业或者残疾的妇女,她们的生活来源基本靠国家补贴或慈善捐助,她们的住房、吃饭、子女教育、看病等问题都比正常人多得多,社会保障只能帮她们缓解贫困,但不能消除贫困。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残疾、失业让我的人生布满荆棘,但我始终怀抱梦想,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为社会上像我这样曾迷失在痛苦和绝望中的人点亮一盏明灯。
合作社带来新希望
从出生到现在,我的人生就注定比一般人多了许多坎坷。在出生刚9个月时,我就患上小儿麻痹症,因而落下了终身残疾,也注定一生不得不与轮椅相伴。初中毕业后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养家糊口,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但事与愿违,在我40多岁时企业又偏偏倒闭,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生计成了最大的问题。突然之间犹如人生理想的大厦轰然倒塌,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2002年,我非常幸运成为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的一员,并参加了学院和五角场街道联合举办的全免费的绒线手工编织实用技术培训班,我从未感到生活如此充实过。在学校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很快掌握了编织技能,而这也成为我日后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之后我又在“妇女合作社”培训班了解了合作组织的作用,终于在2003年春天,我下定决心自己创业。在学院和街道的帮助下,我和3位同班学员各出资500元,组建了五角场“欣星”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我的人生由此展开了新的一页。
风风雨雨创业路
参与合作社的姐妹们不是残疾人、下岗女工,就是单身母亲,都属于长期脱离社会活动的弱势群体,没有资金、人脉和社会基础,要想成功,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作为姐妹合作社的带头人,我深知自己处处都要做到表率和带头作用,从构思新产品、摆地摊、找销路,我都亲自带着姐妹们去做。在头两年,我们几乎没有一点收入,几次濒临倒闭。当时很多社员想退社,我心里焦急万分,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大家留下,并不断上门手把手地教大家编织技术。同时,我踏着自备的残疾车穿梭于上海的每一个街头,四处奔波拉订单开拓市场。我相信只要不向困难低头,就一定能迈过这些坎坷,只要充满信心,合作社一定能办得下去。
2004年12月,我接到一家制衣公司的服装任务,为了取得客户的信任,我坐着轮椅车横跨上海市区,用了3小时终于见到了客户,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可是在回合作社的路上,轮椅熄火了3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把轮椅推到了修理铺后,然而修车师傅却说一时半会儿修不好,让我先回去。可是,没有轮椅第二天怎么去上班,怎么布置工作呢?万一影响了任务怎么办。于是我千方百计恳求师傅加班把轮椅修好,当我重新发动轮椅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了,来不及回家休息,我就直接去了合作社。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经历了最初的严冬后,合作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成长起来。
我带领姐妹们积极参加学院里各种培训班,提升了业务水平。我们学会了丝网花、串珠和整衣加工技术,在培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合作社成立六年后的今天,姐妹们个个成为编织方面的能手,技术精湛。同时,我们全心全意服务客户,满足市场需求。有一次我们得到了一批胸花加工任务,姐妹们夜以继日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给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合作社的任务接连不断,加工的范围也逐步扩大,“生意”越做越大。2004年合作社获得了由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联合颁发的优秀合作社光荣称号。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已经拥有40多位社员,客户遍布多家中外客商,社员们人均月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元、几十元,发展到现在的每月人均500多元了。
合作社发展至今已经六年了,很多姐妹和我一样,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敏感、孤独、消极、厌世,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关怀、鼓励以及社会的认同,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可能让这些曾经对生活绝望的人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困境。自身的经历使得我更能体会姐妹的难处,在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谁都无法离开这个大家倾心奉献的“家”。姐妹们“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不仅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找到了心灵归宿和精神寄托,每个人都把合作社的伙伴当成亲人,这里有大家无法割舍的亲情和温暖。
在这条创业之路上,我始终怀抱梦想,那就是帮助更多贫困女性走上一条劳动创业和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感谢合作社给了我这个舞台,为我这个不能走路的人插上一双能展翅高飞的翅膀,把温情和信心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