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黄骅市鑫发祥驴羊专业合作社从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运来了40余头纯种优良的渤海驴,至此黄骅市鑫发祥驴羊专业合作社的驴存栏头数已超过百头。看着装在车上运来的一头头渤海驴,合作社理事长李中鸿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总之,几年来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黄骅特有的渤海驴终于“回家”了。
李中鸿开过汽车跑过运输,到外地干过买卖,放着大把大把的钞票不赚,非要回家养驴,乡亲们对这事都有些想不开。可村里的老庄稼把式们,却禁不住地点头,渤海驴这东西,是沧州、黄骅的特产,在全国堪称是最优良的品种,已经快要灭绝了。
出门无意中发现“渤海驴”
2006年的一天,李中鸿出门去了趟山东滨州,滨州电视台播报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滨州地区的渤海驴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李中鸿从小生长在农村,驴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渤海驴这东西小时候天天与他在一起,明明是黄骅当地的特有品种,怎么就成了山东滨州的特产了呢?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自己当地的珍惜品种不知道保护,却让别人抢在了前头,人家还进行保护性养殖,建立了公司。从那时起李中鸿心里就有一股不舒服的感觉。
“人家行,咱自己怎么就不行。”李中鸿,暗地里和渤海驴较上了真。说干就干,通过了解,李中鸿认为驴易饲养、无污染,是一项绿色朝阳产业。驴肉属绿色食品,蛋白高、脂肪低,目前,山东、河北、甘肃、辽宁、北京、天津等城市里的驴肉店特别火,加工的驴肉制品被当作馈赠的礼品。驴皮、驴血、驴脂、驴奶、驴骨、驴胎盘都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肉驴产业前景广阔。
渤海驴是沧州地区的特有物种之一,曾广泛存在于黄骅、海兴等地的农村。但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渤海驴的役用功能逐渐丧失,黄骅农户养殖渤海驴的已经很少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曾来黄骅考察过,认为渤海驴是急需社会各界保护的物种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的杜玉川教授曾向社会呼吁要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我应该为保护开发渤海驴尽自己的一份力。”李中鸿曾暗下决心。
规模养殖办起专业社
李中鸿算过一笔经济帐,一头成年驴约3000元,3年可产驹2头,养殖成本约1200元,年均养殖效益1600元左右,这对于农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副业收入。只要打开销售市场,这是一项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
说干就干,李中鸿首先在十里八村转悠了起来,只要是谁家养了驴他都要去看一下,品种纯的想办法买下来,不愿意卖驴的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养驴。
十里八村的牲口市转完了,他就到外地去,山东无棣、德州以及沧县等地的市场他都转了个遍,有时为了一头品种比较纯正的渤海驴他要比别人多出几百元才能买到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走访准备,他和22户渤海驴养殖户签订了养殖协议,并发起组建了黄骅市鑫发祥驴羊专业合作社。他们按照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合作社里的日常事务由常务理事会管理,重大事项则要通过社员大会民主通过。
养驴业周期长,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但对于家庭养殖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为降低养殖成本,他们采取自繁自养和引进优良品种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养殖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农村闲散劳动力发展家庭养殖业。一方面从山东东阿阿胶集团的天龙公司先后引进优良种驴40多头,进行集中养殖。用李中鸿刚刚学到的名词说,采取“专业社+农户”的养殖发展模式,带动黄骅渤海驴产业的发展。
为提高渤海驴的养殖效益,他聘请了当地有名的养殖专家、高级畜牧师魏文华担任技术员,负责养殖技术的指导、良种的培育以及养殖期间的灭菌防疫。他们经常走乡串户对各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了解各养殖户的生产情况。就连喂驴的饲料李中鸿都经过了细心的准备,今年他收购了近十万斤青刍,粉碎晾干并加入枣粉、棒子面、豆饼,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均匀,然后定时定量的添加饲料。驴采食量小,但喂食次数多,每次添加饲料都是李中鸿自己亲自动手,来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李中鸿的专业社已小有规模,当地夏庄子和朱里口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已有70余户进行肉驴家庭养殖,并且与专业社达成了肉驴的销售和养殖协议。专业社渤海驴存栏100多头,2009年创造效益近10万元,预计三年内可发展肉用驴1800头到20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