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2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支农创新的广灵探索

□ 任建军

  2008年以来,山西省广灵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加大“窗口”指导力度,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途径,督导辖内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信贷支农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信贷产模式

  模式一:“农信社信贷+政府奖励(或担保)”模式。2009年,为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担保难”和农信社“放贷难”问题,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在动力,广灵县联社在积极协调政府、人行、银监、涉农企业的基础上,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组织起草了一系列关于信用社信贷投放与政府政策支持的办法和建议,为各种支农惠民具体措施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模式二:“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为解决信用社“难贷款”,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08年3月和2009年分别同太平洋和国寿保险公司开办了此模式业务。其运作方式是:采用柜面直接销售和信贷员辅助销售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就是被评定为信用户的“小农户”,授信额为5万元以下和贷款期限为1-3年的“小贷款”,信用社在为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时,同时为农户办理按借款额2-3%。保费的“小保险”,当在借款人因意外伤害而身故或残疾,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限额内代其偿还尚未偿还的贷款,为农信社设立了风险防护网。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而设计。该模式2008年度成功赔付一例,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可。 

  模式三:“政府+信用社+企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2008年以来,为降低信贷风险,拓宽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渠道,县联社多次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在信用社实施了此模式支农信贷业务。其主要操作流程是:有意愿承担担保责任的涉农龙头企业向信用社提出申请,信用社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确定其为种植(养殖)农户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贷款担保能力和担保额度;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养殖)及销售等服务协议,企业推荐农户向信用社申请信用贷款;信用社审批并根据贷款户的实际发放贷款;对经政府财政和扶贫等部门审查认定的涉农企业(主要是两区农业项目开发、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和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由财政全额或部分利息(超人行基准利率以上的贷款利息)。这种由信用社提供信贷资金,政府提供项目和贷款贴息,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和技术服务,组织动员农民参加,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形成了产品、产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特别是“菌灵宝”业务的推出,数以百计的农户依靠信用社贷款支持走出致富之路。

  模式四:“一村一策+信贷”模式。2008年,为响应县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广灵联社向信用社提出了此信贷模式。其模式的基本框架是:把全县180个行政村看作180家“企业”,由各基层信用社信贷员和乡(镇)及村干部组成“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小组”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根据各村的产业品种、经济状况、村民历年信用程度等方面对这180家“企业”按“好、中、差”三个类别进行评定,同时为农户建立“农户经济基本档案”,对照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办法,评出优秀、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的农户服务群。其模式核心是:因村制宜,集现有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担保贷款、抵(质)押贷款等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授信体系,根据农户家庭经济实力,相应授信借款额度。

  多方共赢格局初显

  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和人民银行的强力督导助推,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创新信贷支农模式不断涌现、金融信贷产品不断增加、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效之一:开创了农民、保险公司和信用社“三赢”局面。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保险(“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作为专为农民贷款户量身设计的险种,有效地增强了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民担保难的问题,支持了“三农”发展。同时保险公司也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保险的资金融通、风险保障双重功能实现了最大化,真正实现农信社、农户和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

  成效之二:探索出了一条“农户、农企和农信社”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发展之路。“一村一策+信贷”和“企业(公司和合作社)+信用社+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将农业产业化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村信用社三方通过“订单合同”、“担保合同”和“借款合同”三种契约载体联结一起,形成了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发展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社增加了贷款额度,降低了信贷风险。将对具体种养殖户的授信,变为对有经济实力的种养殖公司的整体授信,从而解决了种植、养殖农户生产资金贷款抵押不足的问题。同时有资格进行担保的龙头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用基础,这使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二是企业扩大了规模,农民获得了实惠。如广灵县北野食用菌业公司为275户农户从信用社争取担保贷款500万元建种植大棚,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

  成效之三:发挥政府财政扶持职能,涉农贴息贷款功能强大。为建设“塞北第一食用菌基地”、实现杂粮和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工,经广灵联社与县政府沟通协商,县财政局、扶贫办和县农村信用社三方共同调查研究,农村信用社推出了“政府+企业(公司和合作社)+信用社+农户(基地农户)”支农模式,使涉农贴息贷款显现出较大功能。一是体现了政府扶持产业导向和财政扶持“三农”的政策导向;二是极大地降低了农信社信贷风险,提高了信用社支农积极性和资金实力;三是有效地减轻了企业和农民负担,扶持了龙头企业发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农村社会经济问题解。

  成效之四:农村信用意识得到增强,信贷助推信用建设效果显现。广灵县联社支农新模式将信贷支农和农村资源融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用和融资环境的改善,探索出信贷支农助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到2009年11月末,广灵县联社共评定信用村15个、信用农户11023户,分别占行政村的8.33%和农户总数的25%,分别比2008年底提高2和3个百分点;信用社支持信用农户9923户,占支农总户数84.4%,发放贷款22823万元,占支农贷款总额的75.6%。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