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生死的快慢差
有些事可慢,慢工才能出细活;而有些事要快,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2009年6月5日下午,重庆武隆鸡尾山发生山体崩塌,崩陷的山体将山对面的三联采矿场合6户居民家淹没。最终,事故共造成79人遇难。
先看大山的动作:据当地矿山的老工人回忆,鸡尾山最早发现裂缝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多次发生岩石掉落事件,进入今年6月,几乎天天有岩石崩落,最后一次是在悲剧发生27个小时前,一次的坍塌量便达到3000方左右;而从崩塌开始之后,大约10分钟,整个山谷就安静了下来。20年的持续险情此刻终于尘埃落定。再看当地有关部门的动作:2000年,国土部门开始关注鸡尾山存在的危岩险情,并在随后的1年里首先将镇政府、医院等机关搬出;而直到事发当日,处于危岩区域内的共和铁矿仍在开采。大山垮塌的速度,有关部门动作的速度,这一快一慢中,79条鲜活的生命逝去。
同样因措施迟迟不到位而酿成事故的还有陕西凤翔的血铅事件。2006年,东岭公司建成投产,建厂之前,厂方曾与凤翔县政府达成协议,县政府承诺3年之内分3批将工厂周围500米内住户全部搬迁。而几年过去,村民搬迁的新址却迟迟没有选好,搬迁更是无从谈起。这一快一慢中,许多无辜的百姓受到了伤害。
审视这些鲜明的快慢对比,希望更多的公务人员能够体会出,面对纷繁的政务,选择是快还是慢的标准是什么,是百姓的安全,百姓的利益,还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政绩作秀。
干扰快慢的“主流”观
快和慢本来没有界限,然而,当死神在身后追赶时,快一秒就意味着能活下来。
11月21日,黑龙江龙煤集团新兴煤矿发生爆炸事故,当时,井下共有528名矿工,108人遇难,420人成功升井。按矿方的说法,矿难发生前约一小时,矿调度室接到井下险情报告,矿方立即切断电源,并当即组织井下矿工撤离。这就意味着从接警并采取撤离措施再到爆炸发生的时间近一小时。然而,即便有了“死神开恩”的一小时,仍有108名矿工殒命。
事后,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张金光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这里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主流的东西,528人有420人是成功地走出了井下,逃离了那个可怕的现场,这应该是主流。
我们承认,420人成功升井值得肯定,然而,这位宣传部长也应该看到,还有108个人,他们由于撤出不及时而遇难,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煤矿,一直是充满危险的地方,因此,如何能够在险情出现后及时、有序、快速撤离,应该是每个煤矿的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挂红灯”的显然不止新兴煤矿。5月30日上午10时55分,重庆市綦江县同华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突出事故。当时在井下作业131人中,30名工人遇难,77人受伤。事故原因是在揭煤放炮时,矿上未严格执行撤人、断电等措施,在井下工作的工人未接到任何撤离通知。
撤离快一点,再快一点,也许就不会有死难者。恐怕,如何建立完善的紧急撤出预案,缩短撤离时间,提高撤离成功率,这才是主流,才是问题的要害。
考量责任的快慢差
2008年9月20日,广东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当时,一抹烟火从舞台中央冲上顶棚,现场900多名观众无法想象到一场大火将随之燃起,44人丧生。事后,该事故被认定为责任事故,开始对相关责任人追责。但是,追责却持续了一年多。2009年1月20日,深圳市盐田区法院对原龙岗区公安局副局长陈旭明等做出判决。而对其余责任人处理结果直到12月22日才出来。
责任的快慢差几乎存在于每一起事故中,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原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的质问。2005年11月,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曾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煤尘爆炸事故,171人死亡,然而,直到2007年11月,事故中包括矿长在内的11名事故责任人还没有得到处理,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对此十分气愤:“我是事故调查组组长,有权利责问事故责任追究。事故发生快两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处理结果?”
今年12月底,国务院公布了对2008年山西娄烦“8·1”特别重大垮塌事故、2008年河北省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7·14”特别重大炸药燃烧瞒报事故的处理决定,此时距事发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半。
国庆节长假后第一天,湖南冷水江一矿山发生罐笼坠落事故 26人死亡5人受伤,60多米,20层楼高,几秒钟坠落到底。然而,2个多月过去了,对事件责任人处理的结果却始终未曾听到。
随着问责制度的逐步完善,在事故第一时间启动“问责制”逐步常态化。然而,相比“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几个字,第一时间公布的处理结果更加令人信服。
召回快慢的“作秀门”
汽车,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由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随着各大汽车厂商产销量的不断增加,车辆的质量似乎出现下降,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不断发生的“召回”事件。
8月25日,丰田汽车宣布由于电动车窗可能无法正常升降,决定在中国召回68.8万辆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召回历史上召回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事件。而随着召回制度的发展,召回的速度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
然而,何时召回,以多快的速度召回,在商家眼中,不亚于一个精心策划的广告。今年“3·15”期间,短短20天时间里,国内汽车企业召回竟然多达7起。于是,所有人都笑了,难道,这汽车问题也扎堆出现?
其实,汽车召回维修过程并不复杂,于是维修速度的快慢也成为了“作秀”比拼的战场。今年“梅开二度”,两次召回旗下“凯美瑞”轿车的丰田汽车公司就公布,车主只需提前预约,正常情况下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够完成配件更换过程。
据统计,2009年一年,我国国产车型召回数达125万多辆,涉及20家厂商,其中包括广州丰田、上海通用别克、华晨中华、广州本田等知名厂商;而进口车型召回也达3万多辆,涉及13家厂商,宝马、奔驰、捷豹、路虎,几乎将所有名车公司都涵盖其中。
事实证明,无论流程如何简单快捷,都不能抵消我们对汽车设计、生产和质量的疑问。公众更愿意看到的是这些知名的汽车公司,能够在汽车研发和质量上多下功夫,别让“汽车召回”成为厂商新的宣传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