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养蜂合作:真正的甜蜜事业


  讲述人:河北省赞皇县天源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陈秀英

  整  理:本报记者 曹  杰

  我出生在赞皇县南潘村。父亲是教师,当我7岁时,父亲得了黄疸性肝炎,由于上有老、下有小,父亲的思想压力很大,时间不长就发展为肝硬化、肝腹水,被医院确诊为不治之症。

  为了让父亲缓解病情消化不良情绪,他的朋友送来一箱蜜蜂,就这样我们家开始了养蜂事业。

  当时我父亲负责看管蜂箱,因为病症的缘故,在看蜂的时候他不能坐着,只能跪在蜂箱跟前。无聊的老人家一看到有蜂蜜流出来,他随口就吃掉了,因为这个习惯,还时常被蜜蜂蛰伤。

  意想不到的是,父亲的病情居然逐渐有了好转。养蜂的两年里,父亲不但病情慢慢好转,而且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我听主治医生说,功劳和神奇都要算在蜜蜂的头上。

  从此,全家把养蜂看作是救命行当,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也打下了养蜂能救命的烙印。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养蜂,我有时放学回家也在旁边看,有时还当个帮手,渐渐地我也懂得了不少养蜂的知识和技术。

  23岁的时候,我结婚了。费了一番力气,我说服丈夫和我一起养起了蜂。我们河北赞皇称为一滩、二田、七分山,山场面积很大,养蜂条件很好。我们抓住赞皇拥有大面积的山场,荆花、槐花、枣花等资源漫山遍野等优势,努力学习和掌握养蜂技术。

  1994年前后,我自己的养蜂事业已经很成熟了。这个时侯我就觉得,光自己养蜂致富还不算富,要让山区的百姓都富起来。

  于是,在我的带动下,许多农户也养起了蜜蜂,慢慢地,全县的养蜂户多了起来。随着养蜂户的不断增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形不成规模,发挥不了产业优势,结果是蜂蜜增产不增收,甚至还出现了压价竞销问题,严重影响养蜂业的发展。

  这时候,我想把养蜂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养蜂协会,可是千百年来习惯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养蜂户能接受吗?

  我每天天不亮就带上馒头,骑着自行车出门,一家一户地动员他们加入协会。养蜂户大多分布在山区偏远的地方,我一户也不放过,有的地方山路太陡,我就搬上车子一点一点挪过去,饿了就吃点馒头,渴了就喝点泉水。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也仅仅“游说”动了22户,但总算不再是光杆一个,我还是挺满足。在我的带动下,1995年1月15日,赞皇县养蜂协会正式成立,我任会长。

  协会成立了,产品销售就成了大问题,我就开始联系各蜂产品公司,集中产品、集中销售,统一质量、统一价格。蜂蜜销出去了,但是有的时候钱款不能及时付给我们,甚至是临过年了钱都给不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蜂农能够过个好年,我只能是自己借钱贷款还给蜂农。由于诚信,得到了会员的信任,入会的会员越来越多。

  为了让蜜蜂产业的“火种”撒遍全县,协会先后输送16名学生到浙江农大蜜蜂系深造。为了改变蜂农的思想观念,提高养蜂技术水平,提高蜂产品质量,我还先后多次邀请浙江农大教授陈盛禄、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张复兴、《中国养蜂》杂志社总编叶振生、黑龙江省《数控养蜂》创始人杨多福等专家、学者定期到县里进行技术指导,大大调动了蜂农的养蜂积极性。

  随着养蜂事业发展,我进一步认识到,光靠养蜂还不行,要使产品站稳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1997年,我注册了“蕊源”商标,在石家庄市建立了办事处,开设了多家连锁店,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7年我们又成立了赞皇县天源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任理事长。目前,合作社正在着手进行赞皇成为“中国蜜蜂之乡”的申报工作。

  在我的带动下,养蜂业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投资小、见效快,养一箱蜂的收入相当于一亩地。目前合作社所在的赞皇县养蜂达到2.6万箱,涉及全县1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1000多个贫困户,直接经济收入上千万元,许多贫困户靠养蜂致富。我们把养蜂业做成了真正甜蜜的事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