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供销社在各县市基层社和公司分别建立了一批茶叶、中药材、脐橙、野鸡等种植、养殖和科技示范基地,并发展特色加工业,有力地推进了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下面是笔者对丹寨县供销社茶叶产业的调查和一点粗浅思考,茶叶产业是供销社各种产业的一个缩影,笔者希望以点带面地呈现供销合作社企业发展的现状,更期盼有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社属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助推新农村建设。
基本情况
丹寨县供销社于1999年成立了民族天绿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兴仁镇烧茶村209亩荒坡茶园,迈出了社属企业发展茶叶产业的步伐。
为做好茶叶产业工作,县社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全体供销社干部职工发展茶叶产业的思想动员工作,坚定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县社干部带头参加茶叶的采摘和加工等具体工作;三是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老师来授课,加强人员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60人通过培训取得了资格证书;四是购买茶叶相关知识的书籍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五是增加人手,临时聘请了几位同志专心打理茶园,加强管理和生产工作;六是在财力十分有限的前提下,10年来共挤出80万元资金投入到茶地生产和建设之中。
目前,丹寨县民族天绿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现有非流动资产129万元,每年茶叶产值达10万元,助农民工增收50万元,上交税收1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0%。为更好地做大茶叶产业,公司于2009年向工商部门申请了“黔岭春”茶叶商标,同时,县社于2008年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并在排调也要林场新建了116.4亩茶园,为发展茶产业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困难和问题
1、政策倾斜弱,项目资金少。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紧靠自身力量打拼,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做大做强难。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扶持资金落实少或无。项目实施前期和后期管护资金紧缺,想方设法能靠上一点其它部门项目资金,除去项目前期协调费用,真正落实到项目的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参与农业化经营与建设的步伐缓慢。
2、供销社企业属于集体老企业,人员多,包袱重,正常运转困难,财力弱,处于起步阶段,品牌规模小,影响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联系不紧密,产业化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3、由于系统10多年未进新人员,企业掌握茶叶专业技术、懂市场经营的人才欠缺,能解放思想,大胆创市场的人更少。
4、加工茶叶的机械设备老化陈旧,生产、加工和管理设备与沿海茶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比较,相差甚远,从栽培、施肥水、病虫管理、修剪、采摘,到加工等环节的一体化作业,尚不理想。
5、由于雪灾的影响,电力设施受损,茶树品种老化,需要及时更新和培育品种。
6、茶园进场道路尚没规范和硬化,自来水灌溉工程没有。
7、企业利润极为微薄,勉强度日,发展空间大、力量小。
对策
1、政策倾斜。供销社部门摊子大、实力弱,项目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力度,期盼能和国有困难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样,在投资、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实行优惠,期盼社有企业能参与到国家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去,希望得到产业补偿、生态补偿和灾害补偿等资金。
2、宣传合作社文化。加强供销社合作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强全民参与、共同合作创业的意识。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名牌生产企业兼并、联合和控股,改变目前弱、小、散、多、乱的现状。
3、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弘扬“扁担”和 “背篓”精神,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地更新现有人员的业务技术知识,吸收新人员,解放思想,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实施产业发展的本领。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要想富,先修路。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是一样,硬件设施要跟上。增加农业产业场地中的自然喷水灌溉、道路和通道、电力等硬件设施建设,才好谈发展,才能实现标准化作业、生产、包装,更能促进产前物资运入、产中管理,产后产品及时运出销售。
5、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产品经营品牌和战略思维为指导,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产品、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按产业产品的产前、产后、产中技术要求和规范,产学研结合,科研推广经费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法律保护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