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经历5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目前已逐步成为一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可以说信贷文化在农信发展史中举足轻重,信贷文化建设仍是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信贷文化三解
仅从字面上看,所谓的信贷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也就是信用。银行讲不讲信用,客户讲不讲信用,银行与客户的往来讲不讲信用。二是贷,也就是贷款。银行对贷款的操作、管理,贷款的基本理念,贷款的品牌,贷款的对象;再有就是客户对贷款的认识及使用。三是文化,是不是形成银行与客户平等的信用文化,社会群体的信用文化建设情况,银行有关贷款的规章制度等是不是形成了一种文化。可以说信贷业务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中是最主要的业务类型,那么随着当前金融经济形势的发展,必须明确和确立良好的信贷文化,而作为农村信用社更是需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更好的促进其经营发展的信贷文化。
信贷文化应与业务同发展
最初的信贷是“走出型”信贷模式,农村信用社成立的初期,人们对贷款的认识还很不足,如果谁家有贷款会很不光彩,会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影响到儿子娶不上媳妇,老百姓宁愿受穷也不愿意贷款。那时经商的很少,企业厂矿也没有,所以,要信用社的人员亲自挨家挨户地、苦口婆心地去做工作。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惨淡经营中也慢慢发展,人们对发展经济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提高,对信贷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转变,减轻了“惧贷”的心理,但由于没有太多贷款的需要,故此,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发展仍然很慢,也谈不上什么信贷文化建设。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开始,市场经济的慢慢繁荣,人们逐渐开始对“信贷”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想致富的人开始寻找资金的支持,于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开始多了起来,信贷业务转型为“走入型”信贷。
但是,农村信用社对信贷的管理却很不规范,宣传不到位,信用社外部形象差,员工队伍素质水平低,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操作流程,人们对贷款的使用和归还等问题的认识也很简单;盲目的投资,使得贷款的质量很差,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导向和干预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局面可想而知;人们的守信意识伴随经营的不景气而变得淡漠,信用社的信贷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然而,此时农村信用社内部的信贷管理制度仍然很不完善,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平等的信用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客户需要贷款往往要走关系、托熟人面子,要请吃请喝,甚至还要搞点潜规则等等,一些不良现象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文化变得扭曲,资产质量每况愈下,经营更是捉襟见肘。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经营机制和体制的转换,统一了法人,成立省级联社和市级办事处,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统一管理,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文化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各项信贷管理制度通过实践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城乡信贷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人们的经营意识、信用意识、信贷观念在逐步提高。
信用社内部对于信贷的管理加强了,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了,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以适应现代金融业的飞速发展。
信贷文化发展之四步走
首先,必须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信贷队伍素质,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是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前提。要将信贷文化的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通过培训、学习等途径有效地改善信贷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具有基本的信贷管理、法律知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及时发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引导信贷人员关注影响贷款偿还的最本质因素。对信贷员考核,实行绩效挂钩,完善分配机制,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第二,必须大力向社会宣传积极向上的信贷文化,积极宣传国家的金融政策和金融企业的信贷政策,致力于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传播,通过“金融知识下乡”“农信进万家”等方式的活动,在城镇和农村构建起和谐的信贷文化氛围。
第三,加强信贷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便捷的、适用性强的操作流程,严格的信贷操作规范,把制度形成一种文化符号,把规范操作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让健康的信贷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
第四,积极开展“阳光信贷”工程和“绿色信贷”工程。 把信贷制度公开,信贷流程公开,信贷条件公开,信贷支持对象公开,努力创新信贷品牌,创新信贷服务,让“阳光信贷”为百姓带去致富的阳光,让“绿色信贷”给社会带来和谐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