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能称上难忘岁月的日子也许并不多,但在《中华合作时报》的岁月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印迹。
我是在筹办时期调进《中华合作时报》的,时间是1995年8月。当时被分配负责报社的副刊工作。1995年10月,《中华合作时报》创刊号正式问世,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全国580万供销合作社人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报纸。
报社创建之初的日子是异常艰苦的,我们曾转战在解放军二炮招待所和北京制袜厂的厂房里办公,在国家计委下属的报社的机房里制版,在解放军报社的印刷厂里印刷。每天靠公交跑路,靠盒饭充饥,没有任何物质刺激、没有丝毫奖金鼓励,最初的几个月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但这一切都不能妨碍我们精心制作那份唯一属于全体供销合作社人的《中华合作时报》。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个个疲惫的身躯,行走在末班车早已停驶、旷无一人的街头,在秋末冬初的寒风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却是火热的,始终充溢着对《中华合作时报》美好未来的期冀与渴望,寒风也丝毫不能消减那蓄积在我们心中的热度和激昂的情绪。那样的日子是美好的、充实的,它会让人在不自觉中联想起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窑洞里办报时的情景和新一代特区人在一个叫深圳的小渔村里奋力拓荒的场面,一股创业者的豪迈顿时回荡在胸中。
我所在的《中华合作时报》副刊部是一个团结、温暖的小集体,人数虽然不多,人员变动也是常事,但大家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办刊精神却始终如一。除了审编好来稿,我们还经常在一起想选题、搞策划,约请名人稿件,发掘基层作者,力求使副刊办得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努力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增一分光。我们还积极争取到了供销合作社企业的支持和赞助,先后举办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首届散文大赛和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发表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创作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并借此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系统内外的作者队伍,赢得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我在报社工作的八年期间,除了最初的副刊部工作,先后还担任过《今日》周刊、广告经营部主任、《茶周刊》主编等职,并多次接受报社的任务,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去采访报道供销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人,在田间地头、柜台网点、茶厂茶园、批发市场,与众多的供销合作社领导、职工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天下供销合作社是一家”、“我们都是供销合作社人!”这一句句朴实而豪迈的话语,曾让我感受到了多少亲切与温暖,领受了多少鼓舞和力量。那些感人的场面,火热的话语,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
转瞬之间,竟已是15年过去了,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了报社,离开了供销合作社系统,但依然情系供销合作社,心系《中华合作时报》,时刻关注着报社的发展与壮大。每当回想起与《中华合作时报》曾经共同跋涉过的那段历程,回想起那一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仍会禁不住思绪激荡、感慨万千。《中华合作时报》从一棵稚嫩的小树长成到今天的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大树,其中凝聚了多少报社人的心血与汗水,饱含了多少供销合作社人的呵护与关爱!
一年一度秋风爽,又是丹桂飘香时。今天,在《中华合作时报》喜迎创办15周年的日子里,我愿为她送上一个美好的祝愿:衷心祝愿《中华合作时报》越办越好,在今后的征途上描画出更加宏伟的篇章,铸就更加灿烂的辉煌!
(作者现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