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曹模祥
生于1958年
江西省抚州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人物特征:严谨
曾经的军人,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城郊农村信用联社“掌门人”,对于曹模祥来说,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严谨的处事风格。
2010年9月,曹模祥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抚州办事处调任抚州市城郊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曹理事长一来到城郊联社,就强调要提高执行力,要求联社干部、职员都要‘履职’。”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在曹模祥看来,每个人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控制住风险底线,是农信社发展的基石。在此思路下,根据每个岗位设计的“履职责任状”应运而生。
在“城郊联社办公室履职责任状”中,列着“遵守信息披露管理规定,不得提供虚假信息和隐瞒信息”等七个执行责任要求,以及明确的处罚措施。
联社要求全体员工层层签订责任状,“联社与各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与本部门员工,与网点及相关人员(委派会计、客户经理)签订责任状,监督网点负责人与本社员工落实责任制。”
对于员工而言,一份薄薄的履职责任状带来的压力可不小。“签了责任状,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工作也会比以前严谨许多。”一位员工说。
按照岗位职责,抚州城郊联社还完善了员工的履职表,要求对照每天或每笔业务尽责。从而在重点岗位,风险易发的关键岗位都建立了履职台账,起到了对重点岗位、关键岗位风险排查的作用,有效监控了工作人员业务办理的整个流程。
“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目标一致向前走。这有利于我们规范化管理,更好地防控风险、发展业务。”曹模祥如是说。
说罢,他又补充道:“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要严守风险底线,‘死’也不能逾越风险底线。在风险底线内,工作平平稳稳,心里都很舒坦。”
如同一个深深的烙印,曾经的军人身份使得他在担任农信社“掌门人”时依然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曹模祥的一篇论文中,其严控风险的态度就有所体现。
“贷款的安全和效益是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主旋律,贷款的管理过程,应纳入农村信用社的‘生死时速’定论。”这是2008年曹模祥在题为《清理沉淀小额贷款是农信社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论文中提出的观点。
根据调查分析,曹模祥认为沉淀小额贷款清收不力的根源是责任不落实,“农村信用社要从源头来遏制不良贷款发生,要把好投向关、把好管理关、把好制度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抚州城郊联社的员工都说,曹模祥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金融机构最大的风险不是经营者的经营水平问题,而是经营管理者的道德操守问题。”
为了提倡廉洁之风,抚州城郊联社建立起了39名股级干部的“廉政档案”,签订了6名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承诺书、225名员工个人廉洁从业承诺书,及员工亲属经商、办企业备案表,同时采取“上盯下、多对一”的监督方式,通过监察人员到每个网点找负责人及部分员工谈话,全面排查“九种人”行为,并一一建立监督台账,确保了此项工作能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外,抚州城郊联社加大了重要岗位的轮换频率,对联社和部分信用社重要岗位员工进行岗位轮换,2010年全年共轮换164人次,通过岗位轮换逐步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和风险防范水平,有效防止了腐败滋生。
员工们也说,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他“不仅重视大原则,还重视小细节。”
曹模祥来到抚州城郊联社后,不断推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还要求全体职工在上班期间必须统一着工装,并推行了微笑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和服务承诺制,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质量,做到了让客户满意,稳定了存款份额。
在他的主张下,抚州城郊联社推出了每个季度评选“感动城郊联社的十件事”、 “业务拓展的八件事”和“微笑大使”等活动,内部企业文化和员工凝聚力得以提升,联社的外部形象也更加“靓丽”。
在抚州城郊联社“2011年一季度十大感动”中,先进事例入围“十大感动”的一位柜台员工,道出了平凡工作中的动人之处,“走进银行,心和单位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同事站在一起,热情成为一种魅力;和客户站在一起,微笑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我们都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信合!”
“做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曹模祥如是解读自己的“注重细节”。
在这样一位军旅型“掌门人”的带领下,抚州城郊联社的业绩节节攀升,2011年城郊联社更是被江西省联社评为“综合考评优胜单位”。
面对成绩,曹模祥却说:“我就是省联社的哨兵,员工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