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账簿到财务软件,从柜台长龙到电子银行,从纸质流程到移动办公,IT让业务越来越自动化,越来越高效;但IT自身为什么不能更自动化些?
什么时候网络管理员能摆脱四处救火的消防员形象?什么时候数据库管理员能够从容应对海量数据的监控、管理?什么时候系统管理员能够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能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呢?
自动化是必须的
第三方研究公司Coleman Parkes Research日前发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IT支出呈现出 70/30 规则,即与新的IT计划相比,企业70%的钱都花了现有系统的运维上。而IT运维人员70%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日常巡检、系统发布、配置等基础运维工作上。
的确是如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国有大型银行技术经理近日以其数据中心为例介绍,复杂的架构、繁杂的工作、严格的流程、纷繁的系统、众多的管理团队和离散的操作,让系统运维工作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
因为集中复杂的服务器、网络和存储部署与多点分布的业务应用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复杂的架构下,“要手工做持续的大量变更非常容易出错,且前后不一致;而在运维组、调度组、安全组等不同的团队及系统之间的调度和协作也因缺乏标准化控制而凌乱;在各自独立的系统视图下对网络、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竖井式的分离管理也让运维工作不能体现出整体效应。”这位技术经理感慨地说。
一方面,企业既需要用自动化工具替代手工操作,把IT人员从繁琐的日常运维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不再做重复劳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具创新、更有价值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动化也能解决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后,各个岗位互相扯皮、责任不清的问题。
业务导向的运维
当然,IT自动化的价值不只是在于保障系统本身的正常运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要高效、灵活地实现IT对业务的支撑,应对加速变化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融为一体,不断创新。
惠普软件技术总监于志伟表示,现在企业对CIO的期望,不再只是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率,而是得面向业务,更加敏捷、高效地去适应业务流程,通过IT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增长利润、体现竞争优势。而通常情况下,要实现这些CIO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残忍”现实是并没有增加新的IT预算。还是原来那些钱,但却要做更多事,那么CIO就必须简化IT,通过IT自动化实现创新的目标。
在于志伟看来,IT自动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个任务自动化,用自动化工具取代日常手工作业,比如服务器自动巡检、自动化测试应用上线等,这样可以解放IT人力等资源投入到其他创新项目,这个阶段是目前大多企业都可以做到的;第二阶段是自动化IT流程,依据ITIL等标准化的最佳实践,实现配置、变更、事件等管理的自动化,将过去要用2-3个小时做的事情现在用几秒钟完成,这阶段是IT应用相对成熟的金融、电信等行业用户正在做的;而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实现服务自动化,比如上线一个ERP系统、CRM系统,过去可能需要5个月,而通过自动化,通过云服务就可以2个小时完成。于志伟说,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已经实现了服务器、网络、存储等基础设施的自动化,而面向业务的流程和服务自动化则是大势所趋。
风险是否可控?
自动化虽是大势所趋,但用户对于自动化还是非常谨慎的。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安全部副总经理敦宏程认为,要推进自动化,供应商产品的成熟度也是他们要考虑琢磨的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曾经遭遇尴尬的自动化事件,有个项目中,他们需要部署几百台某品牌服务器,预备采取自动化部署方案,预留的部署时间就很短,结果在第二天要投产之前发现自动化部署有问题,他们不得不把所有人集中在机房,一人几台机器趴在地板上连夜手工装机器。“可控性是我们考虑的第一要素。”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部部长邢明海也表示,出于安全的考虑,需要从效率和控制两方面均衡考虑配比自动化和手工两种方式。
刑明海认为自动化和手工会有慢慢转化的过程,就像复杂和简单之间也是在慢慢转化一样。他说,目前自动化的还是那些常规性、重复性的简单操作,他们现在主要做的还是把相当于眼睛和耳朵的监控工作做到位,通过对基础设施和业务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保障系统和业务的可用性和连续性。推进自动化的最终原则就是风险可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繁琐操作自动化提高效率是好事,但如果风险不一定可控,就不能冒冒失失地推进自动化。(王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