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5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努力服务会员 打造活力协会
江苏南通市农产品流通协会积极发挥平台作用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宋晓东

  江苏省南通市农产品流通协会,自2008年7月份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南通市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围绕组织建设、市场拓展、信息服务、合作交流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广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群众的欢迎。

  服务会员增强协会凝聚力

  南通市农产品流通协会成立之初提出了“增强素质、完善职能、提高效率、优质服务”的要求,该协会从完善内部结构、建立规章制度入手,每年协会都按照民政登记管理的有关要求,对所属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逐一进行核实,加强与会员的信息联系和工作上的沟通,全面了解会员动态,根据协会工作的需要,按章程规定增补会员,调整充实理事会理事。协会秘书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协会各项活动开展提供了保证,使协会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协会全体会员的凝聚力,保证了协会工作顺利进行。

  服务社会扩大协会影响力

  由于农产品流通协会刚刚成立,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限。为了尽快扩大协会的影响力,更好地开展服务,协会积极努力,多方面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2008年下半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协会同江苏科技报社达成合作协议,在江苏科技报开设“新网工程”专版。“新网工程”的专版包括焦点三农、供销社天地、农业资讯、会员风采、三农人物、科技要闻、合作经济、购销平台、市场行情、种养技术、产品推介等专栏,全面、重点地报道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各项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协会工作的开展。2009年,“新网工程”专版全年出版89期,发表服务“三农”文章及报道108篇,为南通农产品流通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舆论支持;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协会主动把专版融入南通市供销合作社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把“新网工程”专版改版为“合作强农”,信息量进一步扩大,专版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流通行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而且也为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既扩大了协会的社会影响,增加了协会的无形资本,又为协会今后开展各项服务与合作提供了方便。

  服务行业提升协会实力

  协会充分利用沪通两地供销合作社联合搭建的“南通农产品进上海”的这一平台,于2009年下半年参与并组织了协会成员,参加一年一度的南通农产品进上海洽谈会及南京海峡两岸农产品对接洽谈会,有力地引领了更多的本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南通农产品接轨上海、南京等地的市场,使协会会员的产品同超市、批发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一年一届的洽谈会累计成交额达到16亿元,扩大了南通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份额,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提升了协会的整体实力。

  服务“三农”展现协会活力

  2008年9月,协会参与了“新农村建设与供销社改革发展高层论坛”。协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分别在2009年4月,参与了南通市首届“十佳”农产品经纪人评选活动,2009年5月参与了江苏省“百佳”农产品经纪人和全国“百佳”农产品经纪人评选活动, 2010年5月参与了“首届消费者心目中满意的南通十大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优秀农产品经纪人和名特优级农产品脱颖而出,协会充分利用发起单位“和盛农资”这一服务载体,在国家信息产业部注册登记了中国农资交易网,建立了服务平台,发布了农资市场信息,引起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利用开通的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向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种养殖户等,发送农业、农产品、农资行情等信息千余条;利用农业技术咨询热线,提供农业咨询服务达千人次以上;配合科协部门开展科普惠农活动,举办农业科技培训讲座24次,送农技下乡活动17次,受惠农户上万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