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目前,南方多个省市旱情仍在持续。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可能导致旱情持续和发展。
湖 南
大旱殃及680万亩良田
湖南省防指分析称出,由于此前降雨持续偏少,湖南今后一段时期或将面临旱涝急转、边旱边涝的不利局面。
从5月21日开始,湖南境内普降小到中雨,其中前期旱情较重的湘西和湘北局部还降下大到暴雨。但由于此次降雨总雨量不大,前期土壤墒情差,没有产生大的汇流,对增加工程蓄水十分有限。截至23日统计,湖南仍有680.7万亩农田、383万亩农作物受旱(重旱93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97.6万亩。
湖南省防指表示,农业受旱依然严重、局地人饮困难没有解除、部分城镇取水依然困难是当前湖南旱情的主要特点。此次降雨虽使岳阳旱地缺墒情况基本解除,但该市仍有120.7万亩农田受旱,其中重旱35.6万亩。此外,张家界仍有32万亩水田无法翻耕,辰溪县尚有21万亩水田无水翻耕移栽。在华容县城,14万居民饮水仍靠从长江提水解决,辰溪县26个乡镇大多数村已无水可抽。
江 苏
增雨未能根本性缓解旱情
连日来,江苏省有7市、14个区县、15个作业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先后放炮增雨25次。田间旱情缓解,但下游湖库蓄水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长江、淮河、太湖全流域性降雨同时出现异常偏少,淮河出现断流,江淮之间、苏南地区的降雨量为60年来最小值,气象旱情不断升级。
目前长江口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正常,京杭运河等河道航运水位得以最大程度保障。
江苏省气象台旱情分析认为,今年3月以来,长江、淮河流域来水普遍减少,降水异常偏少是旱情主要原因。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长江、淮河、太湖流域降雨总体上仍然偏少,长江上中游来水不足、淮河断流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江 西
暴雨有效缓解旱情
5月21—23日,江西省迎来久违的区域性暴雨天气。江西省气象台消息称,本次强降水过程先后有24个县市日降雨量超过50毫米,严重缺水的永修、星子、都昌、湖口等鄱阳湖滨湖地区旱情得到缓解。
江西省气象台专家认为,鄱赣大地喜迎及时雨,有利于遏制该省旱情发展和农作物生长,尤其是严重缺水的永修、星子、都昌、湖口等鄱阳湖滨湖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已基本结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认为,本次降雨对改善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墒情有利,对部分地区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情有积极作用,但库湖蓄水增加不明显。
湖 北
1800万亩农作物受灾
久旱的湖北省5月21—22日出现降雨,但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旱情,气象预报未来10天内该省将仍无有效降雨。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高度关注湖北旱情,23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鄂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湖北省昔日的“鱼米之乡”,土地龟裂,湖泊水体萎缩,洪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4成左右。据湖北省民政厅通报,目前灾害已造成87个县(市、区)98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800万亩,其中绝收3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
新闻1+1
政府多措并举联合抗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引起了中央政府高度关注,中央提醒各级地方政府,准确掌握汛情旱情,及时做出部署;加强防洪工程和抗旱水源调度,有效处置突发洪涝灾害和旱灾,防止重大灾害事故发生。
国家防总、监察部日前联合发布通报。通报要求,各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要按照防汛抗旱职责要求,迅速上岗到位,熟悉防汛抗旱工程情况,督促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切实履行防汛抗旱工作职责。要坚守岗位,及时准确掌握汛情旱情,并根据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及时做出部署。
民政部日前发布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当前旱灾救灾工作。通知强调,灾区尤其是重旱灾区各级民政部门要把有效解决好受灾群众在饮水、口粮、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作为当前民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力保障旱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为应对旱情,国家防总日前决定,5月25日—6月10日,将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提高三峡水库泄量的同时,中央还下拨抗旱资金、调拨抗旱物资,接连派出工作组到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协助指导抗旱救灾。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