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5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滚烫的LED照明


  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数不胜数,产业链、产业集群遍布各省,触目所及业内成员大都有着三位数的年增长率,大手笔的采购制造设备,惟一缺乏的便是核心技术?LED照明产业中的种种迹象令人忧虑。激素一般注入的资本能否弥补核心技术空白?这个产业是否将在走向成熟之前,陷入一片红海?

  

  诱人的未来

  随着全球众多国家纷纷订立政策推动LED照明应用发展,预计2015年仅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将近千亿美元。中国目前白炽灯超10亿盏,照明耗能约占电力总消耗量的1/6,国家发改委正着手制订“白炽灯淘汰路线图”,初步计划2018年起国内基本不再使用白炽灯。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闻风而动。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LED照明芯片、封装和应用产值之比为1∶9∶22,其中上游企业近70家,封装企业1000余家,下游应用企业3000余家。下游的LED照明应用产业,已是资本云集,炙手可热。

  热度从LED上游的芯片产业率先开始显露。2010年,各省市为响应国家LED发展政策,先后开始提供企业购置MOCVD机台的补助款,依机台种类及所在地区不同,企业每购置一台MOCVD机台,可得到人民币800万—120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补助。

  能够提供生产GaN和GaAs外延片(用于制作蓝、绿、红、黄、黄绿色LED)的MOCVD技术设备的制造商并不多,德国的艾思强(AIXTRON)公司和美国的维易科(VEECO)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这两家几乎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0年总出货量为800台,而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仅中国就采购345台,预计今年还将有500台的采购规模。

  

  LED盛世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的广东省,惠州科锐、比亚迪照明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相继上马。德国欧司朗、台湾晶元光电、李洲电子等纷纷进驻广东,康佳、创维、大族激光等上市公司也以并购、增资扩股等方式进军LED产业。更有东莞勤上、东莞富华、风华高科等规模超亿元人民币的LED骨干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总规模超500亿元人民币的LED产业带。

  国际领先的LED厂商则更青睐上海,飞利浦、GE、达科等已将总部、研发中心落户上海。据不完全统计,外资资本2010年投资境内LED产业资本总额约100亿美元。众多台企也纷纷涉足大陆LED市场,包括晶电、台达电、亿光、强茂、东贝等十数家知名企业。

  尽管在各种井喷热潮中,2010年我国LED照明行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相比2008年翻了一番。然而,2011年以来,LED灯具产品遭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通报3起。暴露出国内LED企业生产技术能力、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短板。 

  

  空心的产业

  虽然风起云涌的投资热潮不断催生LED照明开花结果,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和“孵而不化”的失衡隐忧。

  据中山市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山LED共出口1371批,货值4292万美元,约为2009年LED出口货值的4倍。2009年,中山大约有LED企业100多家,而到2010年与LED相关的企业数达到了600余家。

  “当地一批LED龙头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华艺灯饰股份有限公司承揽了国内多个大型项目的LED供给,中振灯饰出口海外的圣诞灯饰产品全部转型为LED产品。”中山市照明电气行业协会总干事何兆钿说,“但除了封装技术在这一年中有较快的发展之外,目前中山掌握核心技术的LED企业基本上还是零。”

  在LED整个产业链条中,在外延片和芯片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山众多LED企业基本无所进展,由于LED封装环节进入门槛不高,大量企业涌入,从而导致竞争价格激烈,行业整体回到低端竞争。

  事实上,面临尴尬局面的不止中山一地。纵观国内现阶段也基本以中下游产业链发展最为快速和完整,占LED产业整体产值比重近九成。我国LED芯片及器件产品大多集中在小功率、中低档领域,其中包括小功率晶片领域的三安光电、乾照光电等企业。由于受限于技术、产能、人才供应等因素,国产芯片尽管售价仅为进口芯片的1/10,不足1毛钱人民币,仅占国内市场的供应量不足10%,无法进入主流供应商的行列。

  除此之外,高亮度功率型LED芯片、器件80%以上均依赖进口。外延生产用关键设备MOCVD和外延片衬底、封装用的高性能硅胶、环氧树脂、荧光粉等原材料基本也要依靠进口。

  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利润回报高的环节。而上游的核心专利技术集中在日本Nichia(日亚)、Cree(美国科锐)、Osram(德国欧司朗)等为数不多的海外巨头手中。在外延片和芯片领域,美国和日本企业也处于垄断优势。在专有技术高压线下,这些企业拿走了60%以上的利润。大部分的中国LED制造商,只能在产业链末端的封装应用领域,争夺余下不到40%的利润。

  

  濒临红海

  “今年LED路灯企业没人赚到钱,LED隧道灯赚了些生活费。”一资深行业人士说,“十城市万盏计划已增至五十城市200万盏,政府采购、EMC(合同能源管理)让许多企业埋头于路灯研发、投标,但真正达到路灯客观指标要求的凤毛麟角,还无法大规模普及。”

  据这位行内人士介绍,依照现有技术,芯片的发光效率仅有30%,而70%则变成热量散发。LED晶元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超过限制温度,即发生光衰。现在国内的散热技术仍停留在被动散热层面,而主动散热技术尽管各有高招,还是缺乏成熟的突破性技术跨越瓶颈。而与之相配的电源技术,也无法与LED灯源长达5万-10万小时的寿命相匹配。

  《2010年高亮度LED市场回顾与展望》报告中指出,虽然2010年中国大陆LED制造商占全球高亮度LED市场总产值仅2%的比例,且相关技术仍落后国际大厂约三到五年,中国大陆预计在2015年前投入104亿美元于LED照明产业发展,将有助于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

  无论如何,LED照明时代已经来临,大功率照明无疑已成为中国军团借机进军国际照明市场不可缺少的武器。技术是其中重中之重,无论依赖进口芯片还是依赖进口制造装备,都无法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道路。

(夏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