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坐落在北京北二环中路,德胜门箭楼下,设在复建的清代真武庙内,展出“中华货币四千年”,最早的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鬼脸钱,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宋大观、明银锭、清银票,民国纸币……跟随着馆长郭豹先生生动趣味的讲解,我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到了我国古代种类繁多的钱币,那一枚枚冷冰冰的带着尘封泥土味道的文物,也第一次在我们面前散发出灼灼光辉,有了生命。刀形、铲形、圆形等不同形状,金、银、铜、陶、纸等不同质地,每一枚小小的钱币上,都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每一次币制的变革都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而其背后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郭豹先生为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钱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不单单能把文物讲活,还能把产业盘活。如同貌不惊人的古钱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宝藏一样,郭豹馆长将其对文创产业的思考和心得向我们一一道来,展示出其集博学、思想与创意于一体的宝贵财富。
记者:古玩艺术是文创产业的重要类别之一,请问古钱币博物馆是如何经营这种产业的?
郭豹:北京的古玩拍卖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全国也是占据领先地位的。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北京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断升温。2010年,全市80家文物拍卖企业,共举办195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超过3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创中国艺术品成交最高纪录。北京正朝着世界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迈进。
博物馆经营古玩艺术主要是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这是提高大众对博物馆藏品和展品的认知,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博物馆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经营人才、缺乏资金投入、缺乏创意,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等等。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是一个中小型博物馆,近几年,我们馆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部,花大力气从事文化产品的开发,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首先是抓特色。博物馆旅游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社会上收藏热,钱币收藏是最为普及的群众性收藏活动,普通老百姓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瓷器、玉器的收藏,但钱币门槛低。不过许多古玩市场假货泛滥,令老百姓望而生畏。我们依托“德泉斋钱币商店”,重点从事古钱币的交易和钱币礼品的开发。既有“钱到家”的美好寓意,又能保值增值。这是普通旅游纪念品无法做到的。
其次,产品差异化。我们既有百元以下的低端产品,也有上百数千元的中端产品,也有上万元的高端产品。既有自用产品,如挂在汽车中的“钱到家”古钱坠(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古钱币编织而成),也有节日馈赠的“中国历代古钱币珍品”,还有家装时用于避邪的五帝钱(指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铜钱,据说有挡煞、防小人、避邪,旺财之功效)等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三,抓质量和服务。我们是国有博物馆,假冒伪劣的古钱币我们不卖,让老百姓买的放心;我们有专家,可以为普通老百姓鉴定钱币真伪,这样的服务很受欢迎;我们每个月都举办免费的钱币讲座,每期有不同的主题,如银元、纸币、秦汉货币等,既提高了百姓的收藏水平,顾客听完讲座也可以转转,看到我们的产品也会放心购买了。这也是促销方式之一。
这几年随着钱币收藏市场的升温,人们对文化内涵要求的提高,我们的特色古钱币商品受到越来越多的顾客喜爱。我们做的不是钱,是文化。
记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仅一个字的差别,本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弘扬文化本来是一件事业,在经营中将之形成产业,需要与市场对接,需要有产业链,对于本身并非不断创造新产品的传统艺术,这里面有哪些难度,如何克服并且创新呢?
郭豹:党的十六大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博物馆本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重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经营创收方面比较薄弱。过去,我们没有专门负责钱币产业开发的部门,去年我们成立文化产业部,注册了公司,专门来抓这块经营,前景还是很不错的。西方发达国家做得比我们好,他们许多博物馆都不收门票,主要靠旅游纪念品来盈利。但国外的消费水平比我们高,我们也不用悲观失望,咱们也有许多地方做得比外国博物馆好的地方,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政府对博物馆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传统艺术本身确实难以盈利,难以产业化。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孕育创意灵感的宝库。目前,北京有世界文化遗产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4400多处,博物馆156座,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名录》的已经多达3000多项,文化资源数量稳居全国之首。大气、厚重、独特的京味文化,是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沃土。
但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意优势。传统艺术要想成为产业,必须要有创意。发达国家和地区善于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故事去创造文化创意产品。如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千年流传,却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其改编成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演和发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被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孟席斯改编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全球售出100多万册,赚走1.3亿英镑。《三国演义》更是被日、韩改编成游戏后贩回我国,赚得盆满钵盈。所以,一定要有创意,传统文化是土壤,是基础,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