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6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贷”出规模 超乎想象
——内蒙古海拉尔区农村信用联社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纪实
杜弘林

  “我现在有13万亩的耕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阳光农牧场总经理任远国说道:“13万亩的耕地是个什么概念呢?”

  “你就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吧,”坐在任远国身边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部主任尹妍抢答:“反正是一眼望不到边。”

  阳光农场  相伴阳光

  这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全国最大的家庭农场在其成立之初,规模只有1.2万亩。从那时起,任远国就开始和农村信用社打交道。

  “做农业成本高、风险大,我们又是刚刚起步,”任远国回顾着他的创业路:“在那个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门槛太高,根本看不上我们小型农场。”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农信社向他伸出了援手:在那个需要“贷款保命”的时期,任远国把在农信社贷到的一百多万元用于购置烘干设备,经营上终于渐有起色。

  “信用社门槛低,允许我们进,对我们的态度也好,”任远国对农信社常怀感恩之情:“在我们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是农信社给我们洒下了阳光。”

  “这正是我们农信社的责任所在。”尹妍说。作为金融支持“三农”的主力军,海拉尔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早已认识到:随着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机械的高投入与农户的低积累之间矛盾加剧,小型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作用逐渐萎缩,农机管理、服务方面的缺陷也逐渐凸显。

  “我们面对的客户在购买农机上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资金需求,”尹妍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切实帮助购机客户解决资金难题,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如今,当上了大老板的任远国已经无需亲自过问在农信社贷款的具体数额,但海拉尔联社却替他算得清清楚楚:阳光农场仅在2009至2011年就在农信社累计贷款达8000万元,2011年4月末贷款余额1458万元。信贷资金70%以上用于农业机械改造,完善了农业检测装备,防灾减灾装备,种子处理和场院机械装备,提升了现代农业装备水平。购入了烘干塔,01254、30804、25704型号拖拉机,引进新型收割机等。

  “在呼伦贝尔,家庭农场共有30多家,”任远国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要贷款,找农信社。”

  支持别人  发展自己

  阳光农场规模不小,但要与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呼伦贝尔市最大的现代化农垦集团公司,种植面积380万亩,2009至2010年两年实现产值32亿元,实现利润6.7亿元。

  “我们和很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有合作,” 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家才坦言:“农信社在利率定价上并不占优势。作为企业来说,我们当然也要算笔账。”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公司财务部长赵小平分析道:“时间点的把握对于我们做农业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不违农时,是铁打的定律。

  公司每年都在四五月份储备生产物资的时候急需贷款,到同年10月份收获了作物,相应的款项就可以还上了。

  “我们农场主要用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基本不用。”赵小平说:“在这方面,农信社的服务是最方便、最快捷、最周到的。”

  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农信社的贷款余额是15917万元,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40%。2009至2011年累计贷款5亿多元,其中农业机械贷款3.5亿元。

  “我们公司在最近几年购入世界顶级农业机械100台套,有收割机、免耕播种机和灭草器等,”谈及农机具,胡家才头头是道:“我们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购置先进机型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损失率,节约成本。”

  据胡家才介绍,2010年度,公司人均收入达1.5万元,高于全国城镇水平,而整个公司的效益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3亿多元。

  “没有信用社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胡家才点评说:“在这中间,农信社是既支持了别人,又发展了自己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