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利建设,民意不可缺!

王玉初

  近日,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个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是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却通过了各级验收,一直无法启用,村民称其是“摆设工程”。(6月3日《海南日报》)

  在这个新闻事件中,年过古稀的村民吕玉民到地里干活翻越灌渠时摔倒过3次,他说:“政府搞工程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上级验收走过场,我们只有把它拆掉!”吕玉民的话虽朴实,却道出了目前不少地方水利建设的现状。

  浠水县巴河镇委副书记王习潮介绍说,灌渠建成好多年了,没有用是因为这些年该地区逐渐改种旱季作物,不需要大水灌溉,但政府仍然花费上百万元兴修水利项目。然而这个水利工程存在着水源地取不了水、配套取水泵太细、引水渠狭窄等种种问题,因为没有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修建,最后不仅不能用,还妨碍了农民的日常耕作。

  政府投巨资建设工程,是否合民意成了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建设之前,理当有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听取民情,充分听取周边老百姓的意见。同时,水利工程最终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如何才能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作为受益人,当然应该有发言权。如何保障老百姓在政府工程建设中的话语权,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建设者都应该用心倾听群众的意见,那样才会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目前,我国南方多省正经历着“旱涝急转”,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如果像上述新闻事件中,水利设施成为了摆设,不符合实际生产生活需要,那么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水利工程要走好“最后一公里”,有赖于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听取了老百姓的意见虽不见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但至少可以减少犯错误的几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