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五年的供销路
——记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供销合作社主任、党支部书记王建玲
郝文杰 刘英杰

  15年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乡供销合作社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王建玲临危受命,扛起改制大旗,带领40多名职工开始了艰辛的供销合作社发展之路。15年后,她不仅早已还清了200多万元债务,还办起了多个企业,并在城里给职工建了房,同时为职工缴纳了保险,真正做到让职工“有房住、有活干、有饭吃、有保障”。

  扛起改制大旗

  1997年,六合供销合作社改制的时候,王建玲时任会计。领导两次找她谈话,希望她能担任主任,在改制中带领40多名职工闯出一条出路。

  作为会计,对单位财务状况非常清楚的王建玲一开始断然拒绝。“单位负债200多万元,仅有的资产就是那片地和50年代建设的破旧房子,单位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了。”王建玲清楚地知道,此时担任这个主任,可不是升官,而是扛上了200多万元的债务。在当时,200万是个天文数字。

  单位改制势在必行,如果没有个好带头人,企业改制后也走不了多远。那时,40多名职工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领导的信任和职工们期盼的眼神,让王建玲最终扛起了六合供销合作社的改制大旗。从此,王建玲带领职工开始了漫长的还债和发展之路。

  王建玲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还债。每天一大早,债主们就等在了供销合作社的院里。单位欠债200多万,除了银行贷款外,还有一部分是农户的集资资金。“那时,天不亮讨债的农户就站在花池台子上。他们集资的钱都是他们多年的积蓄。这钱还不了,农户着急,我心里更急。”回忆起刚上任时的日子,王建玲说:“那时候,最害怕天亮。天一亮,债主就来了。”

  为了还债,王建玲和职工们集资办起了废铁收购站。多方求援、寻求源头、开拓销路,吃尽苦头,最终把废铁收购站办得有声有色。通过废铁收购站,王建玲淘到了第一桶金,而挣到的钱,全都用于了还债。2000年,经过3年漫长的奋斗,王建玲不但还清了农户的集资款,还把银行贷款也全部还清。无债一身轻的王建玲,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她与职工们的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 

  创办棉花合作社

  六合镇地处盐碱地带,当地农民多以种植棉花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如今,这里的棉农都以加入王建玲创办的棉花合作社为荣。要想成为王建玲棉花合作社的社员要有一定种植规模,而且还要服从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即便如此,棉农们还是争先恐后地想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因为在合作社里,棉农们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合作社社员的棉种、化肥、农药、地膜等都由合作社统一供应,价格低并有质量保障。对资金紧张的社员,王建玲还赊销农资,等棉花收获之后再付钱。同时,合作社还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人员给社员讲解种植知识,提供技术指导。最吸引棉农的是王建玲在棉花收购时总是以高出市场价0.2—0.4元/千克的价格收购社员的棉花,深受棉农欢迎。目前,王建玲的棉花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2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

  让职工衣食无忧

  办起了棉花合作社,王建玲又开始了日用品超市建设。目前,日用品超市的加盟店已经遍布六合镇的28个村庄。2006年,王建玲又带领职工集资创办了丽华工贸有限公司,做起了废旧轮胎回收再利用的生胶加工生意。现在,原六合供销合作社的职工都在企业内工作,每年仅工资收入就达4万多元。2010年,职工分红每股达到1.25万元。单位还为职工全额缴纳养老、医疗等保险,职工不用承担一分钱。

  王建玲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职工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2006年,王建玲在河口区为职工建起了2栋住宅楼,并以低于成本价的1000元/平方米价格出售给职工个人。第二年,住宅楼建成后,职工们从乡镇的平房搬进了城里的楼房,成了“城里人”。

  15年,王建玲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基层社会计成长为一名成功改制企业的领头人。在她的带领下,40多名面临下岗分流的职工过上了“有房住、有活干、有饭吃、有保障”的安居乐业生活。六合供销合作社也成为东营市基层供销合作社改制中的一面旗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