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供销合作社是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试点社。几年来,县社以“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八字方针总揽工作全局,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加快“新网工程”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上级社的正确指导下,县社把踏踏实实办社企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使供销合作社逐步走出困境,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整合社有资产 创“龙头”型企业
前些年,云梦县直属企业经过几年改革的洗礼后,名义上有12家之多,但实际状况却是:优良资产无几,企业块头极微,自有资金贫乏,业务丧失殆尽,人员大多离散,生存举步维艰。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县社利用现有存量资产进行盘活,在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上做文章,在壮大自身“块头”上想办法,力争把社有企业做大做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县社克服重重困难,首先在云梦城关率先打造了“城隍庙商业步行街”,抢占了市场先机。
“城隍庙商业步行街”,起初是五六十年代建的仓库,被安监部门列为C级危房的老办公楼,只是几排参差错落而又陈旧不堪的平房宿舍。为了整合资源改变现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进行了认真地考虑后,围绕着这里的脏、乱、差建筑群,县社提出了“打造一个新型载体,进军城市商贸市场,赢得新的发展平台”的思路,开始了城隍庙商业步行街的打造。
资金不足是第一个难题。为克服这个困难,县社采取了“梯级开发”的方式。第一期工程以改造为主,实施拆旧建新,拉通了两条主街道,改建了云梦首家大型综合商场,包括城隍庙康乐商园、三义路服装市场、朝庵坊美食园、商贸民乐市场和白布街小商品市场,形成了“城中城”的雏形。
第二期工程是以开发建设为主,将占地4000平方米的县社机关整体搬迁,变普通用地为“黄金”场地,融入步行街统一开发规划之中,修建了具有宫廷园林特色的“文昌园”商城综合楼,开辟了百子阁服装裁剪一条街,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交融的内城格局。
第三期工程是以完善为主,县社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筹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孝商云梦超市、佳美特服饰广场、好美家家居广场、城隍庙超市和医药商场等项目建设。
第四期工程是以升级为主,完成了一系列步行街的形象打造工作。县社以建“一流市场”为战略,从步行街的“硬化”、“亮化”、“美化”和“绿化” 这四化入手,对步行街进行全方位优化。为适应巨大的人流、车流通行的需要,县社投资500多万元改直扩宽了步行街的南北主通道,把两条城关商业区客流车流最多的要道连成一体,把五个大型超市“捆”在一起。同时,投资100万元对这条通道铺设了典雅而朴素的花岗岩地面砖,实现了道路的“硬化”;投资近5万元增加了4盏“人造小太阳”式的现代照明设备,并在云梦县“清洁家园”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将步行街照明用电纳入了城镇建设公益用电统一管理,使步行街照明范围扩大、亮度增加、照明时间延长8个多小时,实现了步行街的“亮化”;投资50多万元对步行街内的广告牌进行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色调、统一规格、统一标上供销合作社社徽,并统一进行安装。在步行街南门、北门和西门三个主要通道口,根据“城隍庙”特色建造了古典式的门楼,实现了步行街的“美化”;还在商业步行街上摆放花木盆景,实现了步行街的“绿化”。
为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县社每年投资近10万元用于步行街警务室建设,对步行街实行24小时巡逻值班,投资2万余元增添了防火器械,投资1.5万元整改了步行街内全部电源电路,确保了经营者财产的安全。对商城内三个主要通道口加装活动铁桩,实行人车分流。为整改代步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对进入步行街内的自行车、摩托车实行定位放置并设专人看管,既保证了车辆的安全,又规范了市场的环境,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
至目前为止,城隍庙商业步行街是云梦县首家规模最大、环境最佳的市场,总占地5万多平方米,现有大型卖场5家,个体工商户300余家,形成了集五金家电、文具百货、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成衣生产、工艺美术、金银首饰、烟酒副食、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游乐网吧及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市场。由于全方位的社会功能、优质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使该步行街已成为云梦居民购物休闲的好去处,成为云梦城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享有“云梦汉正街”之美称。步行街年平均销售额达1.2亿元,平均上交税金120多万元,年租金达500多万元,已安置了近2000多名社会闲散人员和下岗职工就业,跻身全省70家大型市场之列,是全省唯一一家由供销合作社资产整合而成的商业步行街。
此后,云梦县社又总结经验,先后创建了“正业电器城”、“医药广场”、“天泉矿泉水生产配送中心”等大型龙头企业,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开拓业务领域 创“实体”型企业
在对存量资产进行整合盘活的同时,县社又适时提出了“资产经营(主要是门面发租业务)”和“流通经营(主要是商品购销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为实现这个战略,县社把重点放在开拓经营业务上,在保持较高较新起点的前提下向流通领域进军。
一是建“县供销合作社物流产业园”,创多业务性服务企业。县社借构建“新网工程”、创办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的东风,把原准备建“两个配送中心”的计划提升为建物流产业园的大项目。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目,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批拨工业用地指标,返还耕地占用费、税,减免建设配套费用等等。该项目占地45亩,投资5000万元,总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其中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展示大楼、综合楼、科技楼占地6000平方米,仓储库14000平方米,配肥车间4000平方米,农产品储运冷库3000平方米,项目正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竣工后,产业园将充分发挥农资、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农副产品收购、贮存、保鲜,农技和农村经纪人培训等主要功能。这些业务的开展可完成对全县500余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农资农家店和庄稼医院的商品配送,在为农民提供质量可靠的商品物资的同时,减少农民购物成本2000多万元,新增销售额3亿多元。
二是建烟花鞭炮配送中心,提高烟花鞭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做大做强烟花鞭炮经营业务,确保烟花鞭炮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安全防范级别,去年县社又新征地30亩,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筹资1000余万元,新建烟花鞭炮连锁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额800余万元。
三是通过“二次创业”恢复传统业务经营。云梦县利用县社的资源优势,在隔蒲镇和胡金店镇两个棉花生产的主产区分别组建了“农丰棉花专业合作社”和“金鑫棉花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与社员签订棉花订单,按效分成的运作方式,恢复了棉花收购业务,以社内基地定点收购和驱车巡回收购的办法既方便了棉农的销售,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县社还利用医、药分开的改革契机,积极开展医药连锁配送业务,并把业务扩大到周边市县。
完善机制体制 创“管理”型企业
社有企业除了恢复和拓展业务外,还要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此,云梦县以“管理严社”为手段,进行了一些探索。
1、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确保社有资产增值。过去,县社企业资产的租赁、购建、处置由各个企业自行完成,由于监管缺失,不仅造成了社有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流失,还助长了一些腐败风气。为改变这种不合理机制,县社成立并注册了“城隍庙社有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对基层社、县直属公司全部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社有资产的添置和处置一律在搞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由理事会组织实施;对社有企业门面的出租,由资产公司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前提下,统一制定租价,各公司不得擅自作价。这些方法避免和消除了供销合作社毗邻门面租价因所属公司不同而各异的不合理现象,杜绝了资产添置、处置和租赁上讲人情的现象。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使社有资产收入年均递增率在20%以上。
2、健全财务管理核算机制,实现开源、节流、堵漏三管齐下。过去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而每个企业设立的会计核算机构却五脏俱全。虽然无购销业务收入,但费用开支却不小,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为解决收入不大开支大,漏洞明显却难堵的问题,去年,县社专门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撤销了各公司的会计机构,社企只设报账员,每个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由县社“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统一完成。各企业的收入、费用、利润、税金等经济指标由“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调查、对比、框算、征求民意的基础上于年初开会公开确定,为确保收入不能减少,费用不能突破,会计核算中心切实做到“年初定指标,季度一考核,年末有结算,年终兑奖惩”。此举试行一年,使得社有企业收入在超计划平均30%的基础上,费用水平却适度下降了。
3、以精神上“丰富脑袋”和物质上“丰富口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供销合作社缺乏人才,但大力引进人才条件还不够成熟。为了提升供销合作社现有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我们把每个周六定为“学习活动日”,组织机关和企业干部职工学政治、学经济、学业务、学管理。从近三年的实践看,这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干部职工素质,优化了企业管理人才,还增进了企业人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人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年,县社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在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根据企业人员工资普遍偏低、企业间工资待遇不平衡等现状,经认真调查研究和征求民意后,在对他们工资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不合理工资结构进行了调整。此举不仅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还减少了企业间因苦乐不均而引起的各种矛盾。为调动基层社同志们的积极性,县社对基层社主要负责人的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帮助他们解决养老保险金因无力交付而长期拖欠的问题,解除了他们在老有所养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还积极争取有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全县24名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落实了公益性岗位补贴。县社这些作法,充分调动了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在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创办工作中,大家积极性空前高涨,至去年底,全县共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近200家,完成了以行政村为单位村级综合服务社创建工作任务的70%。
4、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完善企业制度。因历史沿袭,星灿鞭炮烟花有限公司形式上是社有公司,但实际上,县社资产公司投资占大股,分配却得小头;个人投资占小股,分配却占大头。系统内干部职工对此意见很大,为改变这种产权不明、责任不清、分配不公的企业机制,县社在去年企业改革中,通过合理合法的方法,将该公司的产权全部收回社有资产公司,将个人股份全部退回。
此外,为加强企业管理,县社每年都把县社机关工作人员下派到社企挂点,为基层排忧解难。年终由基层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企业的发展业绩与其奖金等直接挂钩,改变了过去只能上级对下级鉴定的单向评定方式,基层反映良好。
社企管理工作上的努力,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全县社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完成利润18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8000万元和30万元。
(作者系湖北省云梦县供销合作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