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在共和国十大将中,他驰骋疆场,骁勇善战,被誉为“虎将军”。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但对待自己的家庭、亲情却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他的家中有66名亲人为革命而牺牲,女儿在大悟山区当农民,淡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清贫女儿隐姓埋名 成为“童养媳”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
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解放后,他常年靠吸氧维持生命,但仍坚持领导编写战史。
徐海东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他在家中定下“铁的纪律”:亲属子女不允许用车接送,更不能在外提他的头衔。
徐海东共有5个孩子,大女儿徐文金当了一辈子农民。她默默无闻、全家扎根红土地。面庞枯瘦,满脸皱纹……是一名标准的农村婆婆。而她清贫的生活现状,更让人难以置信。
1925年,25岁的徐海东生了大女儿徐文金,1927年大革命失败,徐海东遭到国民党通缉离开家乡,徐家先后有66名亲人被杀害,身为地下党的妻子田得斋被关进大牢,面对家破人亡的惨景,徐文金被三伯父用箩筐挑着连夜逃走,事后,徐文金隐姓埋名,成为一个乡村人家的“童养媳”。
1931年春,田得斋出狱后,便四处打听徐海东的下落,但杳无音信。徐文金长大后,便与乡村医生高正凯结了婚。徐文金曾流着泪说:“与其他亲人相比,我算是捡回了一条命,我已经很知足了。”
想进城找份工作被父亲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徐文金得知父亲不仅活着,还做了大官,她一口气跑回娘家亲人的坟前,嚎啕大哭。事后,徐文金暗暗想,父亲为国立下大功,又当了大官,她和丈夫总算可以脱离困境,找份好工作了。
1951年,年关将至,几名解放军官兵来到大悟,从大山沟将徐文金接到大连市的一家疗养院。徐海东正在这里疗养,当身着军装、威武高大的父亲走到她面前时,她激动不已,竟忘了叫爸爸。父亲一把抓住她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在大连,徐文金与父亲一起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春节。这期间,父亲反复打听乡亲们和农村的情况,并鼓励徐文金同乡亲们一道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在大连住了两个月后要回家时,徐文金终于将想到城里找份工作的想法向父亲说了出来。徐海东沉默了许久后,才说:“现在刚刚解放,政府负担还很重,你又没有文化,怎能搞特殊化呢?再说,我们流血闹革命图个啥?现在农村有田地种,有房子住,穷苦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你回到农村与乡亲们一道种田有什么不好呢?”
告别父亲时,徐文金暗下决心,回家乡后好好劳动,无愧于父亲的教导。
“向父亲伸手就是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徐文金夫妇先后生了4男1女,孩子的名字都是外公徐海东取的,女儿叫翠珍,大儿子叫保国,老二叫建国,老三叫卫国,老四叫兴国。从孩子的取名上,可见徐海东对外孙的殷切期望。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5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因吃不饱饭常生病,生活的重担几乎将徐文金压垮。一些好心人劝徐文金到北京去找徐海东接济一下。可她说:“向父亲伸手就是给党和政府添麻烦,大家能过这样的苦日子,我家也能过。”
沉重的打击接踵而来。1962年春天,丈夫因饥饿和疾病离开了人世。那时,最大的孩子只有13岁,最小的才6岁。37岁的徐文金迈上了更加艰难的生活之路。她拖着被摔成残疾的右手到生产队里劳动,到山上砍柴送到镇上去卖,以换取孩子们读书的学费。
那时,吃饭问题还可以靠野菜加麦麸解决,可她时常因买不起2分钱一盒的火柴、1角钱1公斤的盐而发愁。尽管如此,5个孩子在徐文金的哺育下,都上过小学、初中,其中两个儿子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儿子在部队当了7年兵。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徐文金同样没有想过,也没有沾过父亲的光,没有向政府提过额外要求。她说,一切都靠孩子们自己努力创造。
徐文金的儿子高卫国在镇上开客车,他说,这么多年来,他们都没有给政府添任何麻烦。即使有这个想法,也被母亲给“打消”了。高卫国说,他在部队当兵时,曾想让母亲去找徐海东的关系照顾一下,但被母亲拒绝了。在大悟,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徐文金是徐海东的女儿,但她的品质却值得我们深深敬佩,她无愧是一名将门之女,人民的好女儿。
徐海东简介
徐海东(1900—1970),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尤其擅长游击战。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