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7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库大坝 恐惧还是希望


  三峡大坝建设图片。建工之家 供图

  “大坝安全很重要,水电出了事故,不亚于核电站事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坝协会名誉理事长陆佑楣 

  现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近来遭遇颇多非议。近些年长江流域发生几次影响范围较广的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起了热议,也有一些人把这些账都算在三峡工程的头上,反大坝甚至反水库建设和水电发展呼声强烈。6月16日-17日,近300名大坝、水电专家学者齐聚“水电之都”湖北宜昌,共同研讨“高坝安全建设与管理”问题。同时,有消息称,一项由水利部牵头的全国重点水库大坝的摸底调研即将全面启动,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就绪,随后将会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电监委、农业部等一起展开调查。

  教训发人深省

  水库大坝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功能,随着我国水利的不断发展,大坝安全的问题备受关注。大坝用于水力发电有很长的历史,水电的安全更多的是大坝的安全建设。我国近年来热衷于建设大型水电站,因为这种大型基础工程既能有效拉动GDP,又可以提供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电力,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大坝设计者和经营者缺乏管理经验,我国又是个季节性气候十分明显的国家,这都可能影响水电行业在中国的安全发展。

  在中国大坝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周建平放映了近十张以前大坝事故的现场照片。黔东南锦屏县内的三板溪水电站溢洪道被毁的照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周建平介绍,2007年7月26日,在泄洪通道首次运行仅仅13个小时后,三板溪水电站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泄槽底板损毁面积累计约4000立方米,被冲走的混凝土和基岩超过13000立方,冲毁最深达11米,这个高度相当于三层楼高。周建平还假设了一个更为可怕的场景,如果当时不幸正处于洪水期,且泄洪设备无法关闭,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除了三门溪水电站的教训外,被称为“云南电力支柱产业”的景洪水电站事故图片也是触目惊心。通道被撕裂的大口、斑驳寂寥的钢筋让我们不自觉地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周建平将这些事故原因归结为水库大坝工程质量差。他说,我国大坝建设勘测设计周期和建设周期不够,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不科学,变更设计,建设管理不严格,质量安全责任不落实,偷工减料等是造成工程质量不达标,安全隐患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2009年一份题为《水工建筑物缺陷综合处理技术研究科研项目成果总结报告》显示,丹江口水库大坝混凝土6号坝段廊道出现裂缝;四川涪陵石板水电站大坝坝体发生渗漏;陕西二郎坝水电枢纽天生桥发电放空隧洞衬砌混凝土发生渗漏;三峡工程一至五级船闸混凝土存在缺陷,据2006年调查统计,其中渗水裂缝南北线船闸合计达733条4688米。这些裂缝、渗漏,后来经专业处理后才达到设计要求。

  未来任重道远

  在今年4月的“长江论坛”上,中国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就曾表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就水利工程的建设安全、决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拟建或在建的水利工程项目,他特别提到西南地区一些水利水电项目面临的问题。因为我国将要开发的水电大多集中在西部、西南部。“十二五”要开工建设水电项目1.2亿千瓦,开发任务繁重、建设条件复杂。正如水电专家潘家铮所言:穷山、恶水、高坝、大库、地震、滑坡、大断裂、深覆盖……没有一块好啃的骨头。胡四一也表示,“水利工程需抵御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问题,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工程建设无法避让和必须面对的严重挑战,其安全和风险控制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 

  对已建成的水利设施,胡四一表示,水利工程的维护和排险加固任重道远,需要启动重大安全事件下水工程应急处置与修复关键技术等。此外还需要重点开展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即勘测、设计、收工、运行到最终退役的安全技术体系研究和建立;解决一批高坝建设,特别是300米级高坝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难题,使中国筑坝技术的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基于生态安全的水利工程生态调度基础理论和基本体系,开展对水利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虽然三峡工程正面对着多方的质疑,中国的大坝建设热潮还是没有消退。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大坝建设“狂热”面临着移民压力、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民众对此还是存在一定的恐惧。因此即便发展水电是现实考量,但大型水坝建设也一定要广泛论证、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大坝的生态保护性功能,保障流域的生态安全,并多关注生态安全、生态调度、生态流量、生态效益、生态功能等,并出现得越多越好,这才是适应现代需要建设大坝,给群众带来希望而非恐惧。 

  (张 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