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陈毅元帅长子,他被父母寄予厚望。漫长的人生之路,他牢记陈毅的教诲,追随着父亲的步履。
作为一名诗人,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但一直谦称“写得不好”。诗言志,诗交友,诗传情,在父母指导下写诗,得到赵朴初的深情点拨,他还在继续向前走。
他就是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会长,中国民间外交的践行者。
子承父业,民间外交的践行者
在陈毅兼任外交部长期间,曾陪同周总理多次出国访问。他倡导的“围棋外交”一直被传为美谈,为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而陈昊苏自从1990年进入对外友协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外交。他并不特别介意被人称为“子承父业”。他说:“子承父业,也可以这样说,年轻一代接着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们是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后来人。”
在诗歌创作上也受到父亲的影响
当年陈毅转战南北,曾留下许多首诗词作品表现当时浴血奋斗的艰苦岁月和意气风发的战斗激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昊苏的诗歌天赋在7岁写诗赠送父亲时斩露头角,至今每次出国他总会在父亲曾经走过的地方,赋诗留念。每年到父母的纪念日,他必在父亲和母亲灵前献诗一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父亲心灵对话,遥寄思念。
陈昊苏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走向新世纪》,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交朋友》等。
忆父亲——
他热烈向往国家的美好前途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万众欢庆的开国大典当日,陈毅在天安门城楼即兴赋诗《开国小言》,为新中国放声讴歌:“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的文武双全、博学多才,略窥一斑。
“他亲身参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多年浴血奋战之后,最后终于赢得新中国的诞生。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开国大典。”陈昊苏深情回忆起父亲时说,“他为新中国的辉煌诞生感到庆幸、骄傲和欣慰,因为他自己参加了缔造新中国的伟大斗争。当然更意味着一种责任,因为想到新中国要迈开她光荣的征程。根据经验来说,创建新中国是不容易的,但是新中国的建设也许会更加艰难,他作为当时新中国的一位领导人,他有思想准备,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付出艰辛,甚至于付出牺牲。”
谈外交——
官方外交是主导,民间外交是基础
在过去的20年中,陈昊苏的重要工作是民间外交事务。他认为,“官方的外交是主导,民间的外交是基础。”
中国政府重视民间外交的工作,周总理、时任外长的陈毅都强调民间的合作,陈毅倡导的“围棋外交”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发挥了作用,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他说,民间外交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创造一个巩固的基础。国家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最根本的基础还是人民之间的理解、信任、合作和友谊。相反,如果基础不够雄厚,缺少信任,彼此之间会有一些不满、疑虑、隔阂,甚至是敌对的情绪。
陈昊苏对我们国家和友协未来发展充满着无限希望。
陈毅简介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春环整理)